一套迷彩服穿了两星期,之后就永远压在衣柜的最底层,虽说不会再穿,扔掉却也觉得有些可惜———相信多数大学生都曾遇到这样的难题。眼下又到了各大高校军训结束期,脱下来的军训服该如何处理,成了让学生头疼的话题。近日一些高校大学生提出把军训服捐助灾区的倡议,不过,更多的学生表示,高校应在军训服上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回收机制。
绝大多数学生军训后“一扔了事”
军训时穿的迷彩服,有多少人会在军训结束后继续穿?带着这个问题,记者对沪上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不会”。东华大学大二学生小伟告诉记者,有些同学觉得衣服太脏就在军训结束后直接扔了,当时自己想留作纪念,就洗干净保留下来了,不过现在已记不得放哪了。“毕竟比较老土,而且现在衣服这么多,谁会穿它呢?”小伟说,也许到毕业时清理东西,这套军训服还是会被当成垃圾扔掉。
沪上某高校大一新生小高告诉记者,开学后买了军训服,但是军训结束后立马就收起来了,“别人不穿,自己也不好意思穿了,其实一些家境不大好的同学觉得很心疼。”
记者了解到,每年暑期,高校大一新生或大二的学生都会举行军训,大部分学校都要求学生统一购买着装,价格多数在80元左右,服装类型以迷彩服居多。不过,军训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再拿出来穿,军训服也因此被学生戏称为“一次性用品”。然而,上海每年参加军训的学生达数万,这些被压在箱底的“一次性用品”,在总价上却并非小数目。
希望建立回收机制保证连续性
为了提高军训服装的再利用率,一些高校学生近日自发开展了捐赠仪式。同济大学传播学院、材料学院就向全校5300名军训大学生发出倡议:在军训结束后将衣服洗干净,以自愿为原则送交到学校的“慈善爱心屋”,作为送往灾区的捐赠。这一倡议很快得到校方和多数同学的认可。“把军训服装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学生的这个想法很可贵。”同济大学军训十营指导员史成宇说。
除了一些自发的捐赠,在高校军训服的处理上,是否有更完善的办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大学生提出,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多元化回收机制。“如果是一些自发的志愿捐赠,可能难以保证连续性和落到实处。”
同济大学大三学生小王建议,学校可以将这一措施落实为一个有延续性的制度。而有的大学生提出,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学校可统一对军训服进行回收、消毒,在换届学生中进行再利用,这样不仅能大大减少浪费,还能减轻一些学生的经济负担。
2007-9-16 新闻晨报 记者林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