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上海九部门携手推进产学研结盟 培养研究生成校企考核“硬指标”

来源:   时间:2007-09-13  浏览:

上海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推进会9月12日举行。

据悉,今后,除大型企业集团外,本市还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设有工程研究中心及博士后流动站的企业等,与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市对高校学位授权点的评估、对部分企业的认定和审核过程中,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将成为一个“硬指标”。

2005年底,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市发改委等9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建立“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此作为构建市级层面产学研联盟的纽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财大等高校,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电气集团等企业集团以及科研院所,签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培养基地的研究生约530人,其中博士生约50人、硕士生约480人,200多位企业界人士担任研究生导师。

各培养基地探索新的管理体制。上海电气集团分别与6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依托集团的中央研究院统一管理,创设了多个研究生工作室。上海财大专门制定了企业导师选聘办法;张江高科技园区为缓解研究生经济压力,给予联合培养的学生每年1万元的生活补助费。高校与企业还共同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开设更具针对性的课程。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产学研结盟增添了“内驱力”。以培养基地为纽带,同济大学铁道与轨道交通研究院和上海电气集团,共同着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现代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双方在城市地铁和轻轨列车微机控制系统、逆变器控制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上海水产大学与上海农科院合作共建了“作物遗传育种”新学位点;上海大学与上房销售合作,开设了“房产销售”这一新的专业方向。今年5月,有23位研究生从张江联合培养基地毕业。

本市有关部门在调研中发现,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各方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在联合培养的招生计划单列、知识产权归属、企业导师的评价标准及其作用发挥等方面还有待突破;企业参与面还不广等。

9月12日,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市发改委等9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将作为高校硕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的特色评价指标;在本市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的认定和复审中,建设“培养基地”将成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鼓励培养基地所在单位根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申报本市政府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等。《意见》还要求,高校应给予培养基地导师与校内导师同等学术待遇。

副市长杨定华出席会议。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