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希望研究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但致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博士论文却往往通不过答辩。当越来越多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这样的矛盾就越来越明显了。在日前举行的上海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推进会上,不少高校和企业的代表都在思考:如何避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中的“两张皮”现象呢?
“到企业去,能更多了解一线的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工作素养和职业精神。”张江培养基地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朱亮这样告诉记者。上海首批12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05年12月揭牌,与传统培养模式不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要在学校及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完成论文。目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已近530人,有200余位“培养基地”的人员担任了高校的研究生导师。
上海纺织控股公司一位负责人讲述了联合培养中的一个现象:“企业提出一个技术或者管理难题,希望研究生和导师解决,但是进行理论上探讨后,常因为被认定缺乏理论创新性而放弃了。”有趣的是,学校导师往往强调,如果单纯为企业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博士论文肯定是通不过的,“对于科研来说,研究者更希望提出普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为某个企业量体裁衣。”正由于合作双方有时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企业方面重应用、高校偏理论,科研往往与实践脱节。
“其实,如果设计得好,这样的矛盾是能够解决的。”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玉对记者表示,她的一名博士生在上海电气集团调研完成了《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的课题,一方面给企业提供了管理改革的有力支撑,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科研人员激励研究》提供了具体实证。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更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在完成科研的同时,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他表示,针对两者间的一些矛盾,同济大学将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之成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主要方式。
专家建议,企业应更多从长远出发,对一些没有眼前直接经济价值的研究项目予以重视。王玉教授则呼吁,高校对导师的评价体系应发生一些变化,除了看重科研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也应该提倡,“长远来看,应用型科研项目研究更贴近市场,将真正使研究生培养方式实现多元化,更有成效。”
文汇报 2007-09-17 作者: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