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可以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可是专家学者却认为,大学毕业生依然处在“求大于供”阶段。
随着近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步子的越迈越大,
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高。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专家表示,大学毕业生中待业人数还将呈增长的势头,2004年预计为70万人,2005年预计为75万人。
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克良认为,虽然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日本是23%,而目前中国的这个比例只有5%。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专家学者们认为,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大学毕业生就业目标长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或国有大型企业、外企和政府机关,致使这些地方在某些领域人才饱和、供需失衡。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时勘博士认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是造成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比如,上海市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集中在机械类、电子类、土建类,而据统计,上海急需的13大类人才中,绝大部分类别每年都得不到足够的补充,其中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最为短缺,高级技工是最稀缺的工种,这种错位使得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雪上加霜”。
山东师范大学校长赵彦修、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均认为,中国许多高校没有找好与市场的结合点,在开办专业、培养人才等方面闭门造车,缺乏与市场的沟通。
据了解,从2002年开始,传统的“热门”专业就业率已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都比上年有了十分明显的下降。而以往非常“吃香”的外贸、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都趋于饱和,现在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都特别困难,如果不及时考虑“改行”,就往往必须面对“刚毕业就失业”的痛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莫荣认为,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学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考虑学校实际,一味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针对供求错位所造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业内权威人士建议,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社会需求,不同地区的高校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开设一些符合本地需要的专业,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只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才能使社会和人才获得“双赢”的局面。
专家们还指出,只有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多,整体国民素质才能越高。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相对过剩的问题,但是“扩招”依然是大方向,是大势所趋。只有从国家政策、社会帮扶以及改变大学毕业生本身就业观念等方面共同入手,才能逐渐改变目前这种“求大于供”却又存在就业难的现状。
摘自新华网 200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