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多对一” 北京交大设立导师组培养博士生

来源:   时间:2004-03-05  浏览:

从今年开始,考入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将发现,指导他们的不再仅仅是一位导师,而是一个由导师任组长、5名左右相近学科的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组成的指导小组。这是北京交大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实施的“研究生创新工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北京交大副校长宋守信介绍说,

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研究生规模与导师数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导师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这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采用博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不仅可以发挥教师在学科结构、年龄以及职称梯度方面的优势,还可以解决导师资源不足的问题。

该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博导张秋生老师既做过副导师又做正导师,他全程参与了此次教改的讨论。张老师说,“‘多对一’的好处我是深有体会的”。原来他带的一个研究生曾经想做一个关于企业并购的课题,虽然他自己是财务方面的专家,但这个课题还涉及到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现在,像这样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和课题越来越多,一个导师的知识和精力都很有限,这时候如果由来自不同领域的导师组成的小组来指导就好多了。”张老师也表示,这种“多对一”的模式提高了培养成本。

据了解,学生对这一改革举措很欢迎。该校2002级通讯专业的博士生熊磊说,“现在的博导年龄普遍比较大,社会工作也很忙,而年轻老师知识结构新,跟我们沟通起来也更容易”,“而且导师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思路跟他不同就很难沟通,由一个小组来指导,对学术争鸣也有利”。熊磊还透露,其实这种“多对一”的培养模式在“私底下”已经存在很久了,现在有了学校的制度化支持,“相信发展得会更好”。

据了解,为确保“研究生创新工程”顺利推进,北京交大每年将拿出700万元左右的专项资金资助相关教改计划。

摘自中国青年报 2004-03-05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