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重建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大家都希望重建的家园能消灾避祸,给人们带来安全和繁荣。有些城镇的损毁就是所在的位置欠妥,重建首要是科学地择地。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居住地的选择,翻开任何一部明、清时编纂的县志,都有这个城镇的“星野、疆域、河川、城池”的篇章,这就是对这座城镇的天文、地理及环境的择地分析,要避凶趋吉,以适应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还要有开阔的场地和美好的景观。《诗经·大雅·公刘》写道:“既景乃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透过诗意,我们见到的是对自然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充满理性的审势与相度。2500年前伍子胥在受命建造苏州城时,就记载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立水陆门八,造大城”。至今苏州位置、格局未变,后人享受着得天独厚的安逸。
遭灾的城镇、村庄、民居点被地震损毁了,要另选新址,就要尽可能离开地震带,要避免滑坡、山洪等地质危险的地区。要选择地形开阔、水源丰富、风光优美的地方,以适应今后居民的生产生活。所谓:“龙要旺,脉要远,穴要宽……”科学地择地是首要的,决定了址位,才有布局和经营。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在这样的崇山峻岭的峡谷之中,建什么样的城市要仔细地研究、推敲,这都是城市规划应该认真做的工作,决不能草率和武断。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当时极左思潮影响下,决定原地重建一座新唐山,以示中国人民的不屈和坚强,实际是留下了无奈和后患。这历史的教训要记取,灾后重建工作一定要科学、缜密,不能急于求成。
从四川震区传来信息说,有不少受灾群众不愿意离开原址,因为有农田、有原来的生活环境,还有根深蒂固的乡土感情。这时,一方面要尽量考虑当地民众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古人说要“顺天循理”,要充分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以创造安全合适的人居环境。
2008-06-14 作者:阮仪三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