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时评:城市如何提升抗震度? 中国可借鉴日本经验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8-06-10  浏览: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关心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我们居住的楼房,可以抗几级地震?抗震性能如何计算?什么结构和材料的房屋,不容易被震倒?既然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准确预测地震还很难,那么假如地震来袭,如何逃生?地震如果发生在大城市,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有何防范措施?就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专家。  

    房屋设防标准: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有两个词汇,近期在媒体频频出现———“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专家解释,两者含义不同,不可混淆。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地震释放能量来决定,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数值。而烈度,是指地震发生时,对波及范围内不同地点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因地而异,它受地震大小、离震源远近和当地场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罗奇峰告诉记者,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各地的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情况等,划定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区划图反映的是各地区的基本设防烈度。     

    如何设定房屋抗震设防水准?国家制定的房屋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上海地区来说,小震、中震、大震分别指的是地震烈度的6度、7度和8度。“可修”是指房屋出现破坏,如出现裂缝,但不影响房屋主体结构;“不倒”是指房屋主体结构被破坏,但没有倒下,人们可获得逃生机会。上海的一般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为7度。 

    怎样的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好?罗奇峰指出,我国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每类建筑结构都有抗震设计与抗震措施的要求和规定,是必须严格实行的。相对而言,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强,整体抗震性能好。对我国存在的量大面广的砖混结构的房屋,规范规定要在适当部位设置一定数量的圈梁和构造柱,加强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使建筑物在地震中避免或减轻破坏。 

    在城市,多数住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结构;高层写字楼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有些市民在装修房屋时,按照自己的喜好布局,随意拆掉承重墙或在承重墙上开洞,这样做会使房屋“开口”处发生刚度突变,降低结构抗震性能,容易导致房屋破坏。 

    不少专家认为,如果某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7度,那么学校、医院这些人口密度大、地震后果严重的建筑,其设防烈度应该提高到8度。 

    规划先行: 

    大城市要控制灾害“放大效应” 

    地震短期临阵预报,是当今世界难以破解的难题。人类对地震孕育、发生、迁移规律和前兆现象的复杂性还没有完全认识。 

    1995年,日本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000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而此前,日本地震学界并未在震前对阪神地区采取特别的防御措施,以至地震发生时,从政府到百姓都感到猝不及防。 

    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发生的里氏7.9级大地震,也发生在大家都认为不会发生强震的地质构造上,造成了重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地震发生后,一些地震学家甚至惊呼:在印度已找不到安全的地方了! 

    地震在不同区域发生,造成的损失也不同。假如发生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就谈不上是灾害;但如果发生在大城市,则会造成巨大灾害。人口稠密的城市对灾害具有“放大效应”。不少专家指出:“只有防字当头,尊重科学,才能尽可能减轻灾害。应该把城市的防震抗灾能力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教授李杰等专家指出,根据建设部的要求,上海已开展抗震防灾规划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地震危险性评估;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性评估,应重视“城市生命线”工程,包括水、电、交通、通讯等设施;对已建和新建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估和设防标准设定;避震疏散场所与通道的建设与改造等。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达到的防御目标是: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防灾意识: 

    能否设立国定“防灾日” 

    不少专家提醒,在群众中开展防震知识普及和避险自救互救技能训练,十分重要。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全世界震级在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20%以上发生在日本。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进一步加强了对地震的防御措施。全国各地有许多“体验中心”,免费向市民开放。这些中心内有模拟火灾现场的烟雾走廊,还有模拟地震室供人们体验。人们可学习自救互救及心肺复苏等技能。这些模拟地震室有的是社区开办的,有的是慈善机构或个人出资,在一些地震多发区,模拟地震室像健身房一样普及,使民众的防灾意识、知识储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罗奇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在浦东陆家嘴地区一幢高层写字楼里,几位上海白领正与日本朋友谈话。突然楼宇晃动,几位上海白领非常紧张。而日本朋友则表现轻松,事后他们说,“这只是水平晃动,这样的晃动表明地震波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远震危险性不大。如果感觉地板上下跳得很厉害,那么震中就很可能在脚下,随后会有更大的水平晃动,那是比较危险的。” 

    在日本的许多家庭,都会备有一个专用的急救箱或包,里面放置了绳索、手电筒、止血绷带、消毒药水和瓶装水等物品,以备灾害突发时逃生自救或互救之用。还有的家庭平日储备一箱矿泉水和饼干食品,以防备灾害发生后导致的断水断粮,增加获救希望。 

    罗奇峰等专家建议,我国是否可借鉴日本的做法,每年设定一天为国定的“防灾日”,以此加强民众防灾意识,普及防灾知识。另外,街道、学校、企业等单位也需经常开展防火、防灾逃生演习,经常检查清理安全通道,习惯成自然,遇到灾害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