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去东南亚几个国家旅游,走之前,按照几年前出国的习惯,用人民币换了些美元带着以备零用,但到了当地才发现人民币也很好使,不仅在免税店可以方便刷卡使用人民币消费,而且在一些便利店买些食品饮料、在饭店吃饭,商家也愿意收人民币。同行的朋友说,早知道如此,就不用带美元了,还要承担汇率损失。
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更多的人民币在国外消费,是不是可以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呢?如果按照每年中国出境游4000万人次,每人在境外平均花掉3000元人民币的保守估算,每年在境外的人民币将达到1200亿元,如果再包括大量的边境贸易流通使用的人民币,这么庞大的人民币如何流动、如何结算、如何纳入国家货币体系进行管理呢?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继续推进自由贸易区谈判,认真实施已签署的协定。”还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建立境外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建议,使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们是否可以顺势而为,迅速建立几个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积极推进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流通,为个人在境外使用人民币消费、为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提供方便,进而推进人民币经济区的形成呢?
美元的历史和现实表现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美国凭借美元的特殊地位直接或间接地掠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向全球输出通胀是美国的一贯做法。去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美元贬值加速,这给汇率主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加剧了这些国家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抑制这些国家出口和经济增长。面对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的持续贬值,世界以美元计价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在此背景下,建立以人民币为主要结算货币的人民币经济区的想法浮出水面。20年前,人民币在亚洲的地位不仅无法与日元相提并论,甚至连韩元也赶不上。但20年后的今天,人民币不仅在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很吃香,在东南亚地区也已经超越日元而被誉为“第二美元”。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是货币一体化。区域货币联盟或区域单一货币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10国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从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大好契机,中国应当利用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加强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人民币经济区的形成。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是21世纪大势所趋,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要成为世界主流货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统筹安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08年04月0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