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医学院院长郑加麟: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有机结合,加速培养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人才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0-05-04  浏览:

微信图片_20200504125049.jpg

▲沪上首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牵动着全球人的心,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无硝烟的战争,更是全世界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挑战与机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结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启示,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社会需求,百姓健康出发,我们从医学与公共卫生发展特色、未来发展模式及人才培养做了深入思考。

一、强基层重预防: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及发展社区全科医学极其重要

此次抗疫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医学教育的成功之处,大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逆行白衣天使,让人敬佩。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突发的疫情暴露了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包括专业公共卫生人才的缺乏、医学人才对公共卫生知识的缺乏、基层医疗的健康守门人功能缺失等等,这些都对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医学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院校能否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快速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加速培养能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公卫、医学人才,培养能够留在基层守护社区健康的临床医师,将成为助力我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

今年恰逢同济医科重建二十年。同济医学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公共卫生虽不是同济的强势学科,但特色可圈可点。在灾难医学与卫生应急领域,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建成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核生化救治基地、世卫组织认证的首支国际应急医疗队,拥有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卫生应急与医学救援专业人才,在此次防疫中驰援武汉。同时,在感染性疾病防治领域,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作为上海市结核病重点专科、感染疾病及职业卫生疾病中心,结合传统的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环境与职业卫生,拥有一批专业医防结合的队伍。

另外,在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近十年来医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人民需求,率先以全科人才海外联合培养、建立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创新措施,建设了一支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有机结合的学科团队,在上海市社区防控新冠疫情及开展相关的社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心身医学领域,同济拥有享有国际声誉的心理治疗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人才组成的心身医学与心理卫生队伍,也在此次抗疫工作中为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提供了职业支撑。

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全科医师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社区全科队伍的教学、科研、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是同济大学医学院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所推行的一系列重要举措。

从2009年起,医学院连续10年主办了十届《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论坛暨社区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班》,共培训中国全科医学人员上千人次,赴国外培训人员上百人次。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积极推动区校合作,2017年起开展的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开启了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建设新模式。双方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教、研整体水平,打造上海和全国优秀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维护人民健康共同努力。

我们协助共建的十三家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医学院特色发展的理念,通过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医学院和社区医疗卫生单位的对口共建,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平台,让优势医疗人才资源有序有效下沉,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这对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上海市、为全国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培优才稳体制:探索新“5+3”一体化医学博士培养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高等教育经历了多学制、多学位共存的时期,医学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周期不等,模式多样,培养周期漫长,这使得优秀生源望而却步。近年来虽已逐渐转向以五年制本科为主,衔接以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并逐步与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并轨,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规范化培训的执行主体不同,在大部分地区、院校和学员中仍然处于割裂的状态。加之医学硕士学位与国际通用医学职业博士学位的不对等,使得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必要。

同济大学医学院近四年来在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德国夏洛特及马堡大学医学院合作的过程中,尝试探索推行新“5+3”一体化临床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培养模式。

“5+3” 临床医生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我国5年制院校教育基础上,有效衔接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而形成。

2009年上海“5+3”模式开始全面探索实施, 2014年起全国推广实践,为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极大促进中国临床医生培养质量提升。通过总结国内外对于标准化培养临床医师的一些改革探索,我们认为,在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体制下,通过有效解决医学教育学位体系问题,逐步推行“5+3”一体化MD培养模式能够加速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是必要且可行的。

该模式中,本科阶段(“5+3”的5)实施1+4培养,即第1年进行医学预科教育,强化通识教育、人文及职业素养培养,后4年以整合课程体系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时将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理念贯穿始终。学生第四年末通过一阶段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实习医师资格,完成1年通科实习,达到学分和学位授予要求,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医学博士培养阶段(“5+3”的3),在经过质量认证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和项目,同时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及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临床研究,参加论文答辩,完成博士阶段培养计划,同时通过国家二阶段医师资格考试,审核后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倡导新“5+3”一体化MD培养体系是加速为我国培养更多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高质量医疗人才的最适宜途径。同时,相比于现阶段受制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专业型临床医学硕士的“5+3”培养模式,MD学位的授予是能够更好地对优秀医学人才引进、价值给予的重要措施。但我们同时强调,这种一体化MD的培养模式并不是简单的提高医学人才授予的学位,而是应该通过优化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的入口、培养和出口处严格把关,通过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以及医师资格考试的合理改革,把精英化临床人才贯通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微信图片_20200504125408.jpg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国际化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通过积极开展海外合作,搭建国际医学教育平台,学习借鉴美国和德国先进课程体系及策略,已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医学教育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同济特色医学教育改革策略和岗位胜任力(Outcome based)为基准的课程体系。同济大学医学院率先在国内启动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认证(ACGME-I),成为对标国际的国内首家参与ACGME-I项目评估的高校。

我国医学院校都有附属医院,且附属医院多为培训基地,因此可由医学院校牵头,在教育部、卫健委等部门的支持下,帮助附属医院在规范化培训的机制保障、设施保障、师资培训等方面尽快达到统一标准,确保医学毕业生在博士阶段能够接收到同质化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出站后能够作为独当一面的主治医师,使得MD学位的授予实至名归。

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经过历次改革与实践,最终确立以培养适应社会医疗卫生需求的高质量、标准化、精英化医学人才为目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逐步将现有的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逐步趋于统一,各个培养环节通过有效机制进行标准化认证。

在未来将新“5+3”MD一体化模式作为临床医师的主流培养路径,可以在最短的学制时间内,培养出合格且同质化的临床医师,同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的授予,也能够极大的鼓励优秀的生源报考医学专业。临床医学博士在未来应该作为我国医疗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极大的提高我国医疗队伍的整体质量及医疗水平。因此可以考虑在目前条件允许的双一流院校中试点并予以推广。相信在医学教育认证、毕业后培训基地认证、医师执业资格两阶段考试等制度的严格保障之下,医学院校通过新“5+3”MD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建设,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人才资源战略储备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重结合强交叉:医工结合、AI赋能,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成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此次抗疫期间,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辅助下的在线健康咨询诊疗系统、新冠风险筛查系统等发挥了重大作用,防控新冠肺炎传播的相关科学研究也包含着与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其他专业的交叉运用。这也提示着我们所培养的未来医学、公共卫生人才需要在更多的工作和科研场景中,将新知识与新技术有机结合。

目前同济大学已将人工智能+医学人才培养列为未来特色人才培养重要方向。本科阶段通过主修专业+辅修专业或微专业模式,研究生阶段通过跨专业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等多模式培养医学+人工智能复合人才,进一步探索打造特色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够承担疾病诊治及重大疫情防控任务的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公共卫生、康复医学+人工智能复合型战略领军人才。

进一步加强课程尤其是交叉课程及教材建设,开发建设MOOC课程, 因此我们计划在已有的灾难医学国家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基础上,建设一批高质量双万金课,包括精神/心理、重症医学、全科、康复、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线和混合式课程。在人卫社国家规划《灾难医学》《精神医学》基础上,整合同济大学医学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在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心理健康,呼吸,麻醉等方面探索出版相关教材书籍,共同编写《呼吸急危重症》、《全科医学》、《麻醉学》、《互联网+医学》等教材。

未来同济大学医学院在 “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积极响应我国政府对于培养公共卫生、全科医生的号召,集中精力利用现有优势学科和发展资源,加速筹建公共卫生学院,计划下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系、全科医学系、心理健康与心身医学系, 多个多学科交叉合作科研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开设国家急需专业方向。学院将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角度,以一流大学医学院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积极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高效协同和防治结合。学院将力争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职业病和感染性疾病防治达到国际一流,在心身医学与心理学干预、妇幼保健与儿少卫生、临床流行病学等方向性达到国内一流。

新医科背景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人类安全敲响警钟,引发我们对我国医学教育及公共卫生发展的思考。同济大学医学院将以健康中国为根本,强基础重预防、培优才稳体制、重结合强交叉,积极培育新时代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原文链接:http://whb.cn/zhuzhan/yiliao/20200504/345152.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