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显示,以大学为核心,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的特征非常明显。大学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引领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体现在大学具有向心力和辐射力的双重作用。大学对企业具有吸附力,大学周围容易聚集起与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的雏形;大学有外在要求和内在愿望去寻求自身生产功能开发,发展与产业的关系,从产业演进的实际需求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前进的目标
●在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将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注入新内涵。城区是“形”,校区是“魂”,而园区则是经络,是介质。当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真正形成整体,达到“形”、“神”、“魂”的统一,将可以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的综合效用最大化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国家战略把大学推到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前沿,大学是否作好了充分准备?在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过程中,大学如何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显示,以大学为核心,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聚的特征非常明显。无论是美国的硅谷、128公路,还是英国的剑桥、日本的筑波等等,这些为人称道的区域性产业集聚,无一不打上了大学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深深烙印。它们以事实向世人昭示,大学尤其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引领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体现在大学具有向心力和辐射力的双重作用。大学因其独特的人文环境和相关领域中先进的实验和教学平台,凝聚了一批一流的人才,在不断创造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流的创新人才。对企业而言,大学既是解决重大应用性问题的依靠,是获取科学研究成果的源泉,更是高技能劳动力的供应者。大学对于企业具有吸附力,大学周围容易聚集起与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的雏形。与此同时,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始终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看作是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样,既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成功转化,也直接推动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既有外在要求也有内在愿望去寻求自身生产功能的开发,发展与产业的关系,从产业演进的实际需求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共同前进的目标。
大学的向心力与辐射力,前者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自发行为,是企业主动向大学周边聚集,后者则要求大学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产学研的结合中发挥主导作用。纵观硅谷、剑桥、筑波等世界著名科学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无不是大学向心力和辐射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发展史上,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智力中心”角色。剑桥科学园区在发展初期,也主要因为剑桥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吸引了大批研究与开发型高新技术公司的集中。
在我国,大学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催生自主创新成果,任重道远。大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一是直接参与产业园区的硬件建设与规划,二是多方采取措施,创造适宜创业的软环境。要更加突出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职能,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具有广泛产业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坚持把课堂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育容忍失败的创业文化、创业精神;完善校办企业职能,通过产业结构重组和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造,实现从管理者向战略投资者角色转变;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放实验室等校内资源,使校园成为各方人士交流科技与经济信息、共享数据库和研究成果的理想场所。
当然,发挥大学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作用,形成以大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政府的支持和推动至关重要。这也是为无数国外成功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其中,既包括对研发项目的直接资助、金融优惠、税收照顾等财政支持,也包括扩展规划用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园区内外联系网络建设等政策支持。
实际上,在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将为“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联动注入新内涵。城区是“形”,校区是“魂”,而园区则是经络,是介质。当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真正形成整体,达到“形”、“神”、“魂”的统一,将可以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的综合效用最大化。
紧挨同济大学的赤峰路、国康路,原来只是两条偏僻的马路,但在短短时间里,便聚集了800多家以建筑设计、图文制作、模型制作、施工监理等为特色的企业,形成了以设计为主的“产业链”。年产值持续多年呈现跳跃式增长,2004年已接近20亿元。究其缘由,盖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领域独特的“同济大学”品牌、“同济”人才。因此,媒体将此冠名为“环同济设计产业带”。
“环同济设计产业带”的萌芽与兴起,既是高校对产业发展具有“向心力”的国内版,同时也为同济大学全面参与科教兴国战略和科教兴市主战略实施,构建教学与产业结合新型关系,更有效发挥大学的辐射力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从整体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学校正在对学校周边产业的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一个基本的考虑,是在“环同济设计产业带”原有基础上,赋予周边不同路段和区域更加明晰、细分的定位,着力打造“设计、规划”、“建筑、施工技术”、“绿色技术”三大产业集群。每一区块均以学校相应特色强势学科为依托,功能上既分工又交融,同时通过校园内步行公共空间的专门设计,实现产业与教学、产业与产业相互间的融合,最终勾勒出全新的“环同济产业圈”整体框架。据有关方面测算,形成规模以后,产业圈内企业年产值可达数百亿元。
2007年5月,同济大学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盛事。“环同济产业圈”的规划与建设是百年校庆筹备过程中的重大专项,如果届时能初步显示产业集聚的效应,则不仅是为百年校庆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学校主动融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服务上海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