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艳。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钟扬。”这份“种子精神”一直在延续。11月25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政法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上海高校十佳社会类奖助学金优秀项目交流会上,钟扬教授的夫人张晓艳深情讲述钟扬基金的成立初衷和育人成效。实际上,上海高校十佳社会类奖助学金优秀项目的背后都深藏着感人至深的育人情怀与立德树人的故事。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从意外到传承
“种子精神”持续生长
思绪被拉回到2017年9月25日的凌晨。当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赴银川的途中,乘坐的车辆失控不幸罹难。这场突如其来的悲剧,让全家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告别仪式上,我们被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自发悼念所震撼,还有从国外专程飞回前来送别的人们,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他生前默默奉献的广度与深度。”钟扬教授夫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艳是“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的设立人,她深情分享继承先生遗志、秉持“种子精神”的这一路时光。
当年国庆假期期间,家人在整理钟扬办公室时,发现他桌上仍堆满了未完成的工作。那一幕深深触动心弦,也坚定了要延续他事业的决心。在与双胞胎儿子商议后,全家决定将136万元的车祸赔偿金,加上孩子们的压岁钱,共计138万元,与复旦大学共同设立“钟扬教授基金”,以延续他的未竟事业。
基金成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校友会发起了“领取一粒种子,种下一片希望”的捐赠活动,号召全球复旦校友共同支持。活动期间,超过5000人次参与,近3万人次浏览捐赠页面,瞬间捐赠金额就突破200万元。此外,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也慷慨捐赠了50万元。这些爱心接力的筹款,与最初的138万元共同注入了“钟扬教授基金”,使其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
此后,钟扬教授基金的资助对象不仅涵盖复旦大学的优秀师生,也面向西藏大学和同济大学。基金特别关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西藏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培养等领域的人才,致力于搭建一个助力科研、公益与教育的综合性平台。
“截至目前,钟扬教授基金已成功开展了六届奖励评选,共有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西藏大学的29名教师和59名学生获得资助。”张晓艳欣慰地说,获奖师生代表还积极参与“清明忆钟扬”手植红树等纪念活动,让钟扬教授对科研与教学的赤诚热爱——“种子精神”不断生根发芽。
在张晓艳看来,基金的影响力远超资金本身。许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就知晓钟扬教授的故事,并因此将第一志愿改成西藏大学。在西藏大学的座谈会上,不少同学不仅知道基金,更有人因获得资助而深受鼓舞。这种从“知道”到“认同”,再到“行动”的全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价值观对齐,其意义远比奖励本身更为深远。
社会力量赋能教育
共绘发展新图景
为探索高校、企业、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此次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的第二届上海高校十佳社会类奖助学金优秀项目交流会,通过视频展播、经验分享与政策研讨,成为社会力量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实践。
会场播放了本届十佳社会类奖助学金优秀项目介绍视频,生动呈现了各项目的设立初衷、育人特色与实践成果。除了“种子精神”的故事,同济大学党委学研工部副部长、同济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副秘书长张南华回顾郭谢碧蓉奖学金30年来造福学子、助力学校教育发展的坚守历程;上海榕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润源女士,讲述她重返母校上海政法学院设立问渠源奖学金、如何结合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更好助力人才培养的心路历程。
东华大学发展联络处处长、上海东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沈洁,分享校友何志平先生率中国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捐资设立东华天骥教育基金,资助奖励4000余名东华学子的动人故事。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晓军,介绍了校友刘金明先生设立少数民族学生标杆奖学金、情系教育公平与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举措,以及项目在育人实践中的宝贵经验。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项项务实创新的举措,深深点燃大家对教育公益事业的热忱与信心,成为上海教育温度与深度的生动写照。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一级调研员赵靖茹说,社会类奖助学金是新时代资助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战略、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体现。捐赠企业和爱心人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责任与担当,为广大学子铺就了成长成才之路。“未来要持续讲好资助育人的‘上海故事’,打造产教融合的‘上海品牌’,发挥优秀项目的标杆效应,推动更多优质资源向教育领域汇聚。”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志刚介绍,上海政法学院始终将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格局,构建精准化、发展型资助体系。学校以承办本次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社会类奖助学金内涵,强化其在经济帮扶、精神激励、行业合作、就业引导中的综合作用。
链接:http://www.why.com.cn/epublish/qnb/html/2025-11/27/content_123_392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