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海的重大建筑物有自己的感知神经和大脑,不仅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对隐患有预知能力,到2020年,力争使上海成为中国公共安全与城市防灾的先进代表。记者从昨天召开的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悉,上海市把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列入了全市第一个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整个包含了城市公共安全、先进制造业、人口健康科技、能源资源与生态等11个专题的《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以下简称“战略规划”)将在年底出台。
来自消防、安全监督、建委、交通各大高校等12家单位的39位专家参与了“战略规划”中“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重大科技问题”专题的编写。参与编写的专家之一、同济大学建筑结构研究所所长李杰介绍说,“战略规划”将为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制定未来5至15年的战略目标:
到2010年,在社会安全、危险行业生产安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城市重大灾害防范、重大工程安全监测等领域形成关键技术体系,初步建成上海市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到2020年,实现公共安全与城市防灾工作管理一元化、信息共享、防范系统化、指挥智能化,在都市交通、城市建设的若干重点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李杰说,上海的城市公共安全意识和它国际化大都市的身份是很不相称的,在日本,随处可见防毒气、防火灾等醒目的防灾标志,而在上海,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防灾标志。此外,现在有一些重大生命线工程都处在严重隐患的状态下工作,安全情况并不理想。浦西的煤气管道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有些已经腐蚀不堪。
目前上海的城市公共安全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急防灾的问题,而是6000多万平方公里的立体的大都市监测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上至太空,下至地下的全方位的监控探测触角,而且包括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技术系统。这一系统的技术要求在5年内基本可以实现,但是要全市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在浦东开发初期上海曾设想建立浦东防灾中心,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成型。李杰说,现在就是要在上海实现一个“防灾中心”的概念;现在上海已经建立的应急联动中心已经具备防灾中心的雏形,而应急联动中心还仅仅是应对突发情况的。防灾中心建立后,会对整个城市的突发情况、中短期危机和长期隐患全方面负责。
上海已经有一批对于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研究的专业机构,像同济大学有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消防科学研究所这些单位已经有相当规模,李杰表示,今后对于这些为公共安全提供技术支持的研究机构还要加强,形成上海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科技支撑平台。
摘自:东方早报 200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