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尧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被媒体报道后,受到众多网友围观,迅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这篇获得专家全票通过的论文,只因为研究主题和吃有关,引来了部分公众的质疑和批判。有网友认为一篇研究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关系的论文居然能写出8万字,着实有点“小题大做”,这样的研究太无聊,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类似“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这样充满揶揄意味的言论也不在少数。
显然,这篇论文被公众和媒体误解了。在公众的认知中,硕士、博士的论文应是一种高深的、理论化的研究,是阳春白雪、不食人间烟火的,怎么会和“茴香”“卤鸡肉”扯上关系?而媒体冠以“史上最美味论文”的名号进行报道,八角茴香和卤鸡肉这两样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烹饪。实际上,该论文研究的是专业领域内的风味可控问题,通过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等因素,从而达到风味的调控。笔者倒以为,“最美味论文”作者用严谨的方法研究日常饮食中的一种菜品,踏踏实实做应用型研究,值得肯定和赞许。
“最美味论文”在公众的意料之外,但并非有什么“不对味”。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研究生论文一般都会偏重于基础和理论层面,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研究生类别从学术型转向学术、应用型并举,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也开始多元化,涉及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诸多领域,大众熟悉的生产、生活问题自然进入了选题视野。这其实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水平降低,而恰恰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尽管“最美味论文”被误读,但笔者倒是乐见诸如此类的论文被公众围观。因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学校自己的内部保障外,更需要来自社会的监督。媒体以大众乐意接受的形式报道类似“最美味论文”的新闻,看似像是“八卦”,却无意中为高校与社会大众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也为高校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与教育常识搭建了良好平台。借助媒体创造的机会,高校可以顺势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进而让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的风尚。当然,高校也应敞开胸怀接纳社会大众的质疑与批评,积极而科学地回应社会大众的议论,充分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中心主任)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12/05/content_42755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