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远离家乡的寒门学子:上海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来源:   时间:2008-02-14  浏览:

上海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贫困曾经让异乡求学的莘莘学子感到生活的压力。近年来,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生辍学,沪上高校纷纷加大了助学力度,奖、助、贷、勤、免、减,多管齐下,将受益面覆盖到每一个贫困生,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近日,笔者走近了多位生活困难的学生,在一个个故事背后,读到了他们的心声。

“这一刻,我有了家的感觉”

哥哥在西安理工大学上学,弟弟在家乡上职业中专,来自河北农村家庭的04级学生李乔在拿到东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真不知道生活将要如何继续。当她惴惴不安地踏入东华大学的门槛时,学校老师递上的一份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国家助学金的“大礼包”,却让她彻底安下了心。“这一刻,我忽然有了家的感觉。就像是一颗定心丸,给了我归属感。”

同济大学的贫困生小唐,也同样谈到了这种归属感,而且是在开学之前。“出发来上海前几天,有一天邮局来人说要我收一笔钱,当时我以为是搞错了,却万万没有想到是同济大学寄来的报到用的路费,那是我收到的第一笔钱,觉得心里特别感动。”那种温暖的感觉,还远远没有中止。小唐告诉笔者,报到当天,他又收到了爱心鞋、爱心包等各种必须的学习和生活物品,饭卡里充进了就餐费用,发了长途电话卡可以给家人报平安。所担心的事情瞬间都烟消云散。“你知道吗?当我走进宿舍,拿起电话打给远方的父母报平安说‘我很好’的时候,心里很踏实。”

“我们学校很贴心,真的什么都替我们考虑到了。”小唐告诉笔者,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但是没过多久,同济大学就组织了“新生看上海”活动,参观了东方明珠、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杨浦大桥,还乘坐了磁悬浮列车,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上海的城市风貌,“当时很多上海同学都没有尝试过磁悬浮呢。”小唐说,这些参观让他熟悉了“第二家乡”的气息,真正有了生活在上海的感觉。

每个人对于感动有不同的理解,也许是一笔不菲的助学金、也许是转角处的一个帮助,又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心愿。在华东师范大学,就是一座“慈善爱心屋”,它让06级数学系的小陈刹那间感动不已。

因为要做家教,晚上常常要出校门,但是乘车时间吃不准,又舍不得车费,所以小陈一直想要一辆自行车。但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他身上钱不多,也舍不得用。在这个时候,他听说了“慈善爱心屋”的“心愿池”,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小陈在“心愿池”中许下了要一辆自行车的愿望。“我没有想到,两天之后,‘爱心屋’的工作人员就通知我去领车,那辆车还是崭新的,当时的心情真不知道怎样形容。”小陈告诉笔者,工作人员告诉他,捐车的是一个即将离校的大四学生,看到了小陈的心愿启示后立刻捐赠了车,“我到现在始终不知道那个人的名字,但是现在每次我骑着这辆车去做家教,我都觉得很温暖。”

“我的梦想,在这里放飞”

英语不好,数学不好,电脑也不会。小蓓刚刚来到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系就读,面对看不懂的高数和周围同学一口流利的英语,心情跌到了低谷。就在这时候,上海财经大学为边远地区学生开设英语和数学提高班,让小蓓一下见到了希望。这个提高班不仅是免费的,更配备了最优秀的教师授课,经过一年的“额外教育”后,小蓓的成绩扶摇直上,还考出了英语中级口译,进入“四大”实习,就连她自己也不敢相信,她的梦想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如果说,金钱上的支持是一颗“定心丸”,那么真正放飞梦想,则需要学会如何去生活。近些年来,沪上高校纷纷意识到了这点,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在技能上帮助贫困生提高。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成果。

“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让我走上了一条创业道路。”一打开话匣子,李辉就滔滔不绝地感谢起他的大学。他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原以为进入学校之后,除了读书,其他的时间将全部花给我打工挣钱里,可现实比想象中好得多,“学校安排了多媒体管理员的勤工助学岗位,一开始我对计算机一点也不懂,可通过老师的指导,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技术,还认了个师傅学习,现在计算机方面已经堪称一个技术人员了呢。”在自己实践的同时,李辉还积极为学校各部门处室服务,主动为他们解决电脑故障。借由一技之长,上学期他成立了大学生科技服务社,免费为在校学生检修电脑,提供打印、复印服务,并因此带动了一批创业队伍,踏上了成才之路。

“我半年前和一位IBM公司志愿者员工结对了。”小杨是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大二学生,采访时她谈起了在华东师大慈善爱心屋互动学习中心里奇遇一段经历。“和我一样结对的有130多名学生,我们通过IBM在线辅导员工具MentorPlace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学业、职业取向、技能培训什么都能问,像FACEBOOK这种国外最前线的东西,我现在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她说,学校还定期组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邀请商界精英开设励志领袖讲堂,“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进入IBM,我把它作为现在最大的目标。”她说。笔者在她的笔记本上看到了她座右铭——向日葵恒心向日,凌云鹭壮志凌云——就像她的目标一样,充满梦想。

“其实,每一个贫困学生都像一个失血生物体,只是输血抢救,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会长久。所以我们要做的更应该是让他们学会造血,这样就可以生存下来了。”上海财经大学一位负责宣传的老师向笔者表示,只有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才能将帮困助学长久下去,这才是根本。

“我要把爱心方程式传递给别人”

“我觉得社会给予我的帮助已经很多,是时候让我为社会做贡献了。”

在采访的时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向笔者提起了一件捐助骨髓的事迹,而捐助者,是他们学校电子与电气学院04自动A1班的学生张锦香。而当记者向他问及这件事时,他的第一句话却让笔者深深触动。

张锦香告诉笔者,他父母都是农民,生活一直很拮据,前年父亲去世,更是彻底断了经济来源,在他精神几乎崩溃的时候,学校和同学都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学费减免从来没有遗漏过他,学院还特别拨款帮助他,这让他深表感激。“我之前参加了中华骨髓库,当得知配对成功的一刻,很多人劝我不要去,不过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自己骨髓去挽救另一个生命。社会给予我的太多了,有机会救一个人,出几滴血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对于捐献骨髓的事,他没有多提,却反复提起学校的关心,“5.27我刚献完骨髓,西食堂的后勤就主动与我联系,负责我的一日三餐的饮食。他们每顿都会为我精心准备各种汤,鱼汤,鸽子汤,甲鱼汤等等,饭菜让我随便点,还一个劲的问我你想吃什么自己说。其实我想说你们已经给我够好的,我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就这样,我在食堂的阿姨一个多月的照料下,身体比以前更加健康,真的十分感谢学校对于我的照顾和关心。”他兴奋地告诉笔者,他在今年十月份上海世界特奥会中,还成为光荣的志愿者,为智障儿童服务。

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呵护,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溪水,渗透在贫瘠的土地上,埋下种子,开花结果,曾经得到过帮助的学子,纷纷将这丰收的果实,送给更多需要关心的人。

上海理工大学的100余位受助大学生开展了“爱心回报社会、校区社区互动、园区助我成才”的活动,在杨浦区的平凉、长白、控江街道免费为当地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家教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在2007世界特奥会期间,困难学生主动担任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志愿者,将爱心传递到更需要帮助的儿童身上,受到了街道上下的称赞……

就像上海大学学生志愿者李阳说的,奉献是一种很快乐的工作,特别是在你看到收到爱心的人们快乐的表情时,就如同一套爱心方程式,变量有无数个,从A到Z,从甲到癸:当A接收到一份来自未知的或已知的甲的爱心,他会乐于奉献他人更多的爱心与帮助。那么,受益者就是B,C,D,E……像几何级数一样,将爱传递。

2008年02月14日 作者:染夕 文汇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