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公共职介高校专场招聘月”活动移师华东师范大学,这是该项活动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沪上各大高校推出以来的第11站招聘会。据悉,近20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本次招聘月活动,并将2万个岗位送进各大高校。迄今为止,该活动收到学生简历共约5万份。从复旦和同济大学两个专场的统计情况来看,意向录用率达到30%。
中介上门尚属首次
本市各区县职介所和社会中介机构取代用人单位,
在高校设立招聘会将上万个岗位送上门,这在上海还是首创。习惯于在各类招聘会“赶场子”的大学生,很快尝到了新招聘方式的甜头。根据各职介所张贴出的各单位招聘信息,学生只需在信息表上填写一些个人信息、意向单位和岗位,然后再将简历一同递交给这些职介机构,三五分钟即可搞定一次求职,再加上招聘会就开在家门口,着实为学生们节省了不少宝贵时间。其次,此次招聘岗位全部面向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也个个实打实,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口味。对于学生递交的求职申请,职介机构都会在2周内给予答复。如果学生接到单位面试通知,中介机构会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求职指导;而对于那些没有达成就业意向的学生,机构还将提供跟踪服务,继续为其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
“体面就业”绊住脚步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这次活动的亲历者之一闸北区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颇有感触地说:“目前不少大学生还停留在‘体面就业’的观念里走不出来。我们的一个调查显示,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一个月薪为2500元的蓝领工作远不及一个月薪1800元的白领工作吸引力大。”学生的这种观念还体现在盲目追求职位名称的“体面”。他举例说,不少学生往往对“客户服务”、“客户管理”等听起来好像有点“档次”的职位趋之若骛,殊不知其实这些职位和销售员没什么两样。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他建议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将手和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体面就业”转向“实用就业”。例如,电子系的大专毕业生如果一门心思只盯着研发性岗位肯定是不明智的,不妨再继续学习些数控技术,提高动手能力,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加入现在急缺的蓝领队伍,这未尝不是一条好出路。同理,将美术与多媒体、广告设计与装潢设计结合起来学习,一“面”变多“面”,这样的学生才不愁“嫁”。
就业指导有待前移
“本次招聘活动还反映出目前大学生在求职中,自我推销能力太弱!”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助理申利侠认为,“一些学生现在已经害怕去找工作,但心里又急,只好晚上躲在被子里偷偷哭。这说明学生的求职技能掌握得还不够,心态亟待调整。”针对这一问题,业内人士倡议就业指导应提前介入,而不是到了毕业前夕才临时抱佛脚。把握住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中专)、高中升入大学以及大一确定四年学习计划这三个关键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倾向的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对自己形成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由“盲目就业”转向“清醒就业”。
摘自文汇报 200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