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警惕高校专利“虚热”

来源:   时间:2004-01-30  浏览:

上海高校专利工作两种现象值得关注。

专利申请直线飙升———市知识产权局披露:去年全市高校专利申请量达1794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比例从4%一跃为8%。“重论文、轻专利”现象得到进一步扭转。

专利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的统计显示:高校转化项目认定率逐年降低,去年仅13个,只占项目认定总量的2.4%,比前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

专利的申请量高,转化实施率低,这一升一降,说明什么?有关专家呼吁:上海高校要谨防专利“虚热”现象,不仅要抓专利申请量,还要抓专利产业化。

首先肯定,上海高校专利申请量增,是好事。长期以来,上海高校的专利申请意识十分淡薄,西区一家以理工科而著名的高校,每年的专利申请量平均只有七八个。科研人员重论文、轻专利,大批科技成果的技术秘密通过论文披露,让外商白白捡了大便宜。近年来,上海知识产权局与市教委合作,在高校大张旗鼓地宣传知识产权,今年又推出在读硕士生、博士生专利申请资助计划,在读研究生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知识产权局就匹配3000元申请资助费。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高校科技人员的专利意识,去年,仅上海交大就申请专利670多项,占高校专利申请总量的37%。

还要看到,专利与论文的最大不同在于:论文成果可共享,专利目的是独占,即独占市场、独占利润。要实现这两个独占,专利必须产业化。但上海高校每年千余件的专利成果大多“虚度年华”,未创造出效益。原因何在?

为考评、晋升职称而申请专利。很多高校制订措施,把专利置于论文同等地位进行考核,科技人员申请和获得专利,照样可以晋升职称和工资。这种措施固然对专利申请有激励意义,但同时只考申请量不考实施率的政策断节,也容易使部分科技人员把申请专利作为除论文外的通过考评、晋升职称的另一途径。其次,很多高校科技人员惧怕创业风险,不愿下海创业。第三,由于产学研联盟不紧密、高校与技术交易机构的联系不密切和专利成果评估、交易平台的欠缺,制约了专利成果的转让步履。

专家认为,要使高校的专利从“申请热”深化到“实施热”,首先考核机制要改变,要把专利的产业化作为高校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同时要出动“创业保姆”,帮助专利成果从研究室走上生产线。目前,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十分火热,孵化器应主动进入高校,搜寻成果,并以入股等方式帮助缺乏创业经验的高校科技人员孵化专利成果、建立企业。第三,应加快专利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让权威的“科技掮客”为专利成果估价、“做媒”。此外,还应加快专利技术交易平台建设。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联合交易所也应与高校保持热线联络,及时掌握最新专利申请信息,并牵线搭桥,将专利技术通过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方法,送往全国各地转化。

摘自:解放日报 2004-1-30 8:23:12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