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大学各院系老师来到北大百年大讲堂门前,在瑟瑟寒风中支起桌子。2004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现场招生咨询会大幕就此拉开。与此同时,研究生院六七位老师守在电脑前面,网上招生咨询也在进行之中。上午9时,网上聊天室里已经聚集了450多位“客人”。
“这是北大第一次举办研究生现场招生咨询会。”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国有教授说。
实际上,早在7月份北大就开始今年的研究生招生宣传策划。北大研招办主任生玉海介绍,招生宣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互联网交流。在9月中旬,北大各院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和招生负责人来到研究生院当网上嘉宾,与考生们在网上交流,回答了近一万个问题。那段时间网页的访问量达到5000人左右。另一种是面对面的交流。比如今天的现场咨询会。更有一些院系主动出击,到兄弟院校推销自己。
近几年,北京大学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位居全国各高校之首。以2003年为例,北大研究生招生的平均报名录取比例是9∶1,有些热门专业甚至达到70∶1、80∶1。因此,北大不应该为生源发愁。
可张国有直言:“我们压力很大。”
他的压力不是来自内忧,而是来自外患:近几年来,包括北大在内的许多重点院校的优秀学生,都在选择到国外攻读研究生。“三五年内我们的生源没有问题,可是三五年后,国外高校直接到国内招生,又会怎样呢?”
在今天的咨询会上,北大一再向学生和媒体强调今年招生改革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博士选拔方式发生变化。尽管两个月前,媒体已经大篇幅地报道此项改革:2004年博士入学选拔中多了提交申请材料一项,学校将考核学生的品德、学术水平、发展潜力等多项素质。
一方面,北大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又抬高研究生入学门槛。这两个方面的举措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可北大却认为两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抢到最优秀、最有潜力的学生。“人数多少并不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学生要有竞争力。我们希望吸引能做科研,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张国有说。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早已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成为一流大学的一个标准。国外高校相当重视研究生招生宣传。以哈佛、斯坦福为例,它们每年都会做大量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诸如实验室、导师最新研究成果、就业方向等详细介绍会被发放到优秀生源手中。
相比而言,国内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宣传相对薄弱。比如,招生简章上的内容相对简单,而国内高校的科研情况每年都在变化,尤其是学生关心的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情况。北大今年在这方面就加大了宣传力度。生玉海主任举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有一个基因组学实验室,里面汇聚了国际一流学者。今年在招生宣传中就着重介绍了这一实验室,结果学校在接受免试推荐生时,相当多的学生放弃在校本部读研机会,愿意到那里就读。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需要不断展示自己。”生玉海说。比如,每年不仅在北京有固定的开放日做研究生招生宣传,同时也应在外地开展同样的活动。他希望,北大以后的材料不再只是一本招生目录,会有更详细的、学生关心的话题的介绍。
张国有的希望更简单:招生年年有变化。他强调必须把握四条原则:一是适应社会需求趋势的变化;二是适应国际化发展,改变考核方法,更多地考查综合能力;三是特别突出考虑生源质量,不单追求生源规模;四是招生宣传方式更贴近学生和院校。
“我们必须为三五年后找好方向。”张国有说。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3-11-3 (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