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不仅有新西湖,更有新科学——基因。今天上午,筹备了大半年之久的沃森(JamesD.Watson)基因组科学研究院(沃森学院)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正式揭牌。1953年与FrancisCrick一起创建“DNA双螺旋”模型,1962年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奖的沃森欣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一学院,并亲自为这一学院题写院名。
据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杨焕明介绍,沃森原打算亲自来杭州为沃森学院揭牌,但由于爱子病重,他无奈取消了杭州之行。揭牌仪式上,记者从多媒体播放的沃森为此次活动特别制作的录像中,感受到了这位生命科学大师的风采,也感到了他对兼备人文与自然优势的杭州的关注与期望,以及他对已走向世界的中国基因组学研究的认可与赞赏。
浙大华大强强联合
沃森学院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华大基因”联合创办。浙江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著名生命科学家竺可桢、贝时璋、谈家祯等都曾在这里执教,结合浙大百年老校、基础深厚、学科齐全的优势,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华大基因”出色完成“1%测序项目”,对“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作出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完成水稻基因组序列图,它功不可没。
打造东方冷泉港
据沃森的愿望,沃森学院将以“冷泉港”为模式,建成集世界水平的科学研究与不同层次的科学教育、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国际学院。
1990年,以沃森为首的科学家倡导并启动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沃森任美国该计划首席负责人。沃森现为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的摇篮———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负责人。“冷泉港实验室”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自1945年以来,冷泉港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的会议中心与培训基地。它以其强大的实力与丰硕的成果在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科学领域名列全球前茅。1992~2002年傲居“影响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榜首(哈佛大学为第七名)。现每年举行20~30次国际会议与高级培训班,与会者、受训者每年达7000多人。生命科学领域所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冷泉港做过或听过报告,举办过或参加过培训班。
科学与美景相映
杨焕明说,沃森学院要建成东方“冷泉港”,它选址之江之畔,意义非凡。浙江是人类文明与生物技术的起源地之一,源远流长,人类最早在这里开始种稻养猪,养蚕缫丝。杭州乃“人间天堂”,十九世纪中叶率先创办西式学校,开现代科学教育之先河。二十世纪初在钱塘江畔、六和塔旁崛起的之江大学声名远播。校区绵延50余顷,青松古柏参天,山花绿叶成片。中西合璧的小楼,点缀在丛林之中,为我国保存最好的近现代教学建筑群(现为杭州市文保单位)。良好的自然环境堪与“冷泉港”媲美;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东方独树一帜。沃森学院在此诞生,将使百年校区再度焕发青春,可谓“科学与美景相映,人文与自然交辉”。
实验室与大讲堂
沃森学院将是一个实验室,同时也是一个大讲堂和会客厅。据悉,在沃森的悉心安排下,冷泉港各部门都与沃森学院表示了合作意向并商讨了合作计划:每年联合召开国际高层次大型科学会议2~4次;共同举办多级别培训班(500人次),并进而扩大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沃森学院还将以“华大基因”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规模化的科研平台为主体,继续加强、深化基因组科学研究与生物技术的研发。
沃森学院由国际著名科学家沃森以及他的朋友和学生HaroldVarmus、SydneyBrenner、JohnSulston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FrancisCollins、EricLander、MaynardOlson、RobertWa-terston等国际基因组科学界著名学者组成国际科学顾问委员会,并诚邀我国科学界前辈和屡建新功的杰出中青年科学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聘任学科领域前沿的海内外科学家、学术带头人执教;每年聘请诺贝尔奖得主与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学者前来讲座,把国际前沿水平的学术思想、研究方向、热点课题引到中国;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科学教育基地,成为四海同道、亲朋老友切磋学术、欢聚一堂的场所。
摘自:钱江晚报 200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