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运动,但对学校的体育课却不感兴趣甚至畏惧,这是高校大学生常有的心理。体育课也成了最容易被他们列入可上可不上的课程行列,有的学生若有事第一想逃的就是体育课。于是,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对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北京大学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独树一帜的“完全开放式”体育教学,东华大学在去年首创了体育教学俱乐部制度,复旦大学则在上学期以全新电子记录系统取代传统“敲章”方式进行了体锻改革。那么,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大学生中取得了怎样的反响呢?
这个“饽饽”有点“香”
“现在我们不再是被动地上那些仅仅注重体力和基础训练的体育课,而是可以自由选择各自喜欢的‘俱乐部’,形式新颖,有趣多了!”东华大学大四的小赵目前是该校健康操俱乐部的会员,她说现在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平均每周比以前多1个半小时以上。小赵说,她周围有不少同学都体会到,现在的体育课程更适合大学生的口味,更能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了,我觉得这应该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据了解,东华大学将原先的体育课改成俱乐部形式,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健康操、艺术体操等14个项目的“俱乐部”。每个“俱乐部”从每天上午10点一直到晚上8点都有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俱乐部”,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活动时间,“俱乐部”采取小班教学,每个俱乐部只有30人左右。学生上体育课的评价体系也不再是根据原先竞技性的体育锻炼达标标准来评定成绩,而是变成了按照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体育素质、体育理论以及体育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来评定。
“以前上体育课,总是按照班级进行教学,上课的内容总是一些提高体能的诸如跑步、跳远,铅球等训练加上一些简单的篮球、足球教学,单调而枯燥。”东华大学行政管理系的小董认为,形式的灵活不仅让体育锻炼显得更有生机,而且还能结识更多的朋友,“现在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同一个俱乐部、同一个时段里上课的学生可能互相都不认识,里面包含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但是共同的兴趣使大家之间没有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可以在一起愉快地学习和锻炼,可以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小董说就他平时的观察,如今一到下午学校内几乎所有的场地都爆满,其中大部分是自发进行锻炼的学生,以足球、篮球、网球和乒乓球为主,体育锻炼设施的使用率比课程改革前至少上升了一倍。而且在参与锻炼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明显增加了,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站在操场边看其他同学运动了。
“以人为本”不容易
东华大学在实施“俱乐部制”之前,曾对全校5000多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传统的体育教学需要改革。“我们改体育课制为俱乐部制,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愉悦,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据东华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孙润兴介绍,现在的“俱乐部”再也没有过去学生逃课的现象了。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大学生对晨跑和课外锻炼敲章感到很不满。东华大学的小潘说,虽然学校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减少了要求敲章的数量,从55减少到45,但是还是有同学不愿跑,宁愿花30元买一张体锻卡,这样就可以不用晨跑而换来30个章。而晨跑存在的
问题主要是:跑步线路短,大部分花在排队等敲章上,而每次敲章时间却只有早上6点半到7点之间短短半小时,不少学生起不了床就干脆放弃了。
针对这一问题,复旦大学在今年3月份开始实施的新体锻制度就包括用“刷卡”代“敲章”,以提高效率,解决晨跑和体锻敲章排队的问题。但这似乎并没有马上被学生们认可,新旧交替时的矛盾冲突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来。全新的电子记录系统改变了传统盖章的繁复,可新鲜的“无纸化”尝试却让习惯体锻敲章“眼见为实”的大学生不太适应。“总觉得不能实时察看体锻的次数,心里不踏实。”复旦大学的小葛说,他们在划卡时无法当场显示卡内锻炼记录,一般要到学期末在校园网上查询卡中记录。对此,该校体育教学部的负责老师解释说,以“刷卡”代替“敲章”,主要是为了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使之信息化、科技化,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同时让大家体锻好。“我觉得学生们应该为了体锻而体锻,而不是为了‘刷卡’而体锻。”
体教部有关负责老师表示,新的举措完全是出于以学生为本的想法。但要真正达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比如改革缩短了体锻时间,却引起更多的不满。“现在每天下午体锻都要排很长的队。更糟糕的是,很多理科生几乎每天下午都有好几节课,如果再碰上下雨,就只有逃课去参加体锻。这非但达不到体锻的效果,更影响了学习,完全违背了体锻的初衷。”复旦大学的小叶抱怨道。
有鉴于此,志在打造学校与学生双方信息沟通渠道的复旦学生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就体锻改革拿出了长达七页的提案,其中显示:仅仅有38.5%的同学对新的体锻制度“了解”,有57.1%“只了解一部分”,另有4.4%表示“不了解”。该提案还提出了一些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案,对此学校体教部的老师表示,他们会考虑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尽力和有关部门联系协调,争取增开晚上和双休日一些室内体锻项目,以解决体锻时间过少的矛盾。
“终身体育”是方向
“当前体育课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体育课的内容比较枯燥,甚至也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有些教师把体育课上成‘达标课’,一上课就是800米、1000米跑步、引体向上等项目,学生当然对这样的体育课望而却步;二是体育课竞技体育的色彩太浓厚,过度追求传授给学生过多的运动技能,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体育教学专家认为,高校应该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如今在俱乐部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教得很认真很细致,以前连发球都不会的我,现在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乒乓球的发球和接球等一些基本技能,应该说自己的收获蛮大的。”东华大学的小钱参加的是自己原本并不擅长但十分喜欢的乒乓球俱乐部,“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学到东西了,不像以前老师教的人人都会,不会的他们也不教。”
然而改革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东华大学推出俱乐部制不久,就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不满:如教学俱乐部的数量太少,并不能满足所有同学的需要;没有对俱乐部进行水平等级的划分,不同水平的同学不能得到相应的教学等。于是在俱乐部制实施后的第二学期,该校又增加了攀岩、游泳等一些新的项目,而且也进行了课程的分级教学,将每项课程分成一般教学班和提高教学班,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竞技水平选择课程。孙润兴说,东华大学体育课的改革也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开课是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而现在变成了学生想要什么就得开什么课,在体育课改革之前东华大学有70%以上的教师“回炉”重新学习,要求每名老师都得开出像模像样的两门课。
至于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敲章”问题,专家认为:作为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种手段,敲章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一些大学生早上起床后骑着自行车出发,快到教师盖章的地方才下车装模作样跑上几步,回来照样睡懒觉。由于这种锻炼并非出于学生自己的兴趣,很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
摘自:文汇报 2003-9-27 (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