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白发苍苍、或朝气蓬勃,但无不爱岗敬业、立身重教,既活跃在学术研究领域,又长期奋斗在基础课程教学第一线。今年教师节,包括复旦大学陆谷孙、上海音乐学院俞丽拿等7位上海高校教授在内的百名教师,获得了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让教授、名师上讲台,看似一句多余的话,但曾几何时却成了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曾有数据表明,在教育部所属的高校中,有三分之一的教授和五分之一的副教授没有承担相应的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其中几所高校竟有70%的教授、副教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上海某高校也曾作过调查,发现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还不到15%,学生对学校里名师“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现象十分不满。
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教授应该创造性地从事教学,他们的教学经验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现状,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必须讲授本科课程。
一时间,让教授走上本科教学一线,成为上海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不少高校还制订相关政策加以引导。上海交通大学提出,教授如果“敏于研究而讷于授课”,只能享受副教授乃至更低的待遇,当年该校就有60%的教授为学生上专业课,90%的教授为学生上专业基础课,而公共课则全部由教授上,许多院士和长江学者、总理基金学者都走上讲台与本科生直接交流;上海中医药大学则规定,教师凡为本科生上课达不到一定课时的,即使学术成绩再卓越,也不得聘为教授;复旦大学不仅要求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还推出了名教授系列精品课程,迅速成为每学期学生选课时的热门课程。
教授上讲台的魅力在于,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学到教授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文素养,这对于高校学术氛围的造就,引领学子全面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次“名师奖”获得者、上海理工大学的华泽钊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根据课程所属学科的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他将自己制作含有电子教案、讨论内容和习题的光盘发给学生,并采用边讲边讨论的课堂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几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讲授“低温技术基础”等课程,听课学生每年达300人左右。而此次“名师奖”上海地区最年轻的得主、39岁的陈信元,在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的同时,带头坚持用双语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课,采用原版教材并结合中国会计实践,被学生们誉为“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摘自:文汇报 2003-9-27 (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