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向苏联学习,按行业部委建立了一大批单科性高等工科院校。这样做,虽然缓解了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各类技术人才的急需,但更加重了从清末开始的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家的问题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文革”结束后,中学阶段的教与学始终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中阶段就被人为地分为文科班和理科班。文科班忽视科技教育,理科班忽视人文教育成为整个高中教育的定势。进了大学“文科门”的学子们,数理化这些科技基础知识不再去学习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了。进了大学“理工科门”的学子们,文史美这些人文基础知识不再去学习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它的恶果是多方面的,最具体的表现是,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文科本科毕业生写不出社科论文,大多数或绝大多数理工科毕业生写不出科技论文。缺乏人文底蕴和科技基础知识的人,不可能有开阔的视野和敏捷的思维,更谈不上灵性和创新精神了。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创造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可能就出在这里。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不断获得物质需求的真正动力。科技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物质需求的技能和本领。科技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迪人的科技思维,培养人的科技技能,训练人的实作本领,鼓舞人克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精神。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不断获得精神需求的丰富源泉。人文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期望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会思想、有灵魂、辨真伪、能创新。人文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启发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修养,净化和洗涤人的心灵,启迪人的科学思维,熏陶人的灵感,孕育人的创造精神。可见,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完整的人,高素质的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是绝对不能分家的,而是应该紧紧交融的。对于一个受教育而逐步成长中的人来说,这种交融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的。交融还体现在对科学认识的方法上,人文科学比较强调形象思维,而自然科学则更强调逻辑思维,但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也同样需要形象思维。对于一个高素质的人来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不可缺少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自然科学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跨文化的交流,需要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类共享的人文知识,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友好相处。我们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良好人文素质,这种交流与合作是难以顺利实现的。
众多的中外教育家和学术大师,都曾尖锐地指出过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家给教育培养人才带来的恶果。他们当中,尤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讲得最为深刻、最为直观、最具针对性。他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所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辨别力。否则,他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只能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摘自爱因斯坦《自传注释》)教育的神圣职责,就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和谐发展的、完整的、有创造精神的、高素质的人。就必须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有社会责任感,且同时打下坚实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的宏厚基础,并使他们掌握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能够融汇贯通。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如果身心是健康的,又具有社会责任感,且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基础宏厚又能融会贯通,那么他的视野一定是宽广的,思想肯定是活跃的,创造能力也是很强的,其综合素质也必然是很高的。观察中外教育历史和现实培养教育人的状况,无不雄辩的证明,把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两者有机的辩证的统一起来,科学地把握好各个教育阶段和环节二者交融的内容、形式和措施,是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针对我国近百年来重经济轻文化,重自然科学而轻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江泽民同志作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用“四个同样重要”来阐述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紧密关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五个高度重视”。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对于我们这个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教育道路漫长,近百年教育又沿重理工轻人文之路前行的国度,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分家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深入改革,一定要走二者交融之路,重理工、轻人文,重自然科学,轻哲学社会科学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一定要按照“四个同样重要”、“五个高度重视”的精神来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来指导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
光明日报 (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