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正成为渴望领跑的高校们竞争最烈、变革最剧的一部分
●无论习惯不习惯,在大幅度扩招、大规模圈地建设和合并高潮后,高校间的竞争正无可挽回地趋于激烈,人才竞争成为改革的抓手。因而,教授或讲师下岗、低聘、流动,注定要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寻常现象
6月的大学,有个让人紧张而兴奋的话题:竞争和改革。
仅最近两天,就有多条新闻与大学有关:“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第5度揭晓,除前三名仍为清华、北大、南京大学外,后面的名次略有涨落;复旦聘美籍华人遗传学家金力任生命科学院院长;上海交大将在全球范围内招收博士后,以国际标准提供研究经费,同时邀请海外著名大学的教师利用学术休假前来讲学或从事研究;哈工大改革博士生入学考试方式,由博导发挥主导作用……
国内目前有两种由民间机构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虽然每次都引来争议,教育部也曾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大学排名,但“排行榜”的影响还是越来越大。这种关注和影响,以及高校人事改革新闻频传的现象,显示当今大学的普遍状况:面临竞争压力,世外桃源或象牙塔式的生活节奏不再,在教育改革的路上,从学校到个人,都只能跑步前进。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这句大半个世纪以前的教育名言,最近两年已成了高校里的流行语,非属偶然。人才,正成为渴望成为领跑者的高校们竞争最烈、变革最剧的一部分,一方面是眼界在升高,另一方面则是向内部要潜力的深挖式改革。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北大那份涉及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的人事改革方案。虽然还只是一份“征求意见稿”,虽然议论纷纷,让北大校方更加慎重而踌躇,但这一被人戏称为“休克疗法”的方案,确实在革除国内高校目前仍普遍存在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近亲繁殖等弊端,并迈出了一大步,让人们看到了这所名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心和行动。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采取有限聘期和有限申请晋升次数等措施,在讲师和副教授队伍中实行择优和分流;为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对各院(系)教师的来源作了原则规定。本来,显得有些苛刻的北大方案,也不过是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但是,对于多少还有些国有企业或政府机关感觉的国内大学而言,教师一业被看好的时候是“金饭碗”,收入和地位最低的时期至少也是“铁饭碗”,真要革除终身制、扫点平庸而没犯错的人出门,大家都还不习惯。
无论习惯不习惯,在大幅度扩招、大规模圈地建设和合并高潮后,高校间的竞争正无可挽回地趋于激烈,竞争成了改革的最大动力。教授或讲师下岗、低聘、流动,注定要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寻常现象。也只有到了那时,所谓高校学术腐败、教师混日子熬年资之类,才会大大减少,名校所谓“创建世界一流”的口号才算有了更实质性内容。
大学开始竞走甚至奔跑,才是学子之福、学术之幸、未来之光。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2003年06月13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