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从“教学型”到“研究型”

来源:   时间:2003-05-26  浏览:

——聚焦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性教育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模式,这就是“研究型”教学。清华大学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调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在近几年摸索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

培养模式:宽口径综合化

为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强基础、宽口径”人才培养,本科教育主要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清华大学称之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如今,清华的本科教育中,以工科为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大约占课程总量的1/4,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大约占1/4,专业相关课程占1/2。这种培养模式的一种较理想状态是按专业大类或学院前两年课程平台相同,后两年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目前,继经管学院实行按经济管理大类培养之后,学校决定从2003年开始,在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也积极推进按大类培养。与此相适应,清华在招生上也将逐步实行按大的门类招生。

宽口径综合化培养模式是创新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清华大学在探索综合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在进行着富有成效的改革试点。如从1998年开始举办“基础科学班”,1999年开始举办“中外文化综合班”,文理两大领域两个综合人才培养模式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2003年新增加了“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和“文科实验班”。

课程结构:为个性化“瘦身”

清华大学为使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积极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阶段导师制计划原则上从大―下学期开始实行。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的课程选修、学习加以指导,在治学、为人、做事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保持和学生的直接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

与此相适应,为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尽早参与研究工作、学习和研究并进的教学框架,学校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确定了相对“简洁”的课程结构。新方案将本科教育总学分由200左右调整至170左右,其中课程学分由原来的170左右调整为140左右,必学的课程门数整合到40门左右,另外,各类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30学分。新培养方案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学方式:导向研究型

清华大学借鉴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特点,通过规范课程教学要素,大力加强课程教学和训练主要环节的建设,着重抓住课程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课题型实践训练、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主要教学要素,把这些环节导向研究型教学方式,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

从2001年开始,学校启动实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切实落实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示范性载体。把精品课建设成为“知识”基础的平台,要在分析本门课程有用知识、无用知识、有效知识的基础上,整合有效知识点,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建成“认知”基础的平台,通过上述六个教学要素的规范化建设,切实落实研究型教学方式。

根据研究型教学改革思路,教学过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全校重组或新开了340多门课程,开展研究型讨论式教学的课程有200多门。课程考试改变了期末笔试的唯一方式,全面推广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全校进行考试改革的课程有近400门。在教材建设方面,通过立项申请,支持学术造诣高、教学质量好、改革成果明显的教师的出版计划,已立项169项,其中已有近半数完成或接近完成。同时,增添教学参考书,引进国外原版优秀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有80多门课采用外文教材,有90多门课使用英语或双语讲授。学校统一引进了施乐公司的“数码短版印刷系统”,并创造性地建立了“数码印刷工作室网站”,教师可将教学资料经网络传至网站,教材中心快速印刷及电子存档,使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及时反映到教学中来。师生交互式的网络教学快速发展,每年有几百位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教学交流。

有效载体:寓学于研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清华大学于1996年开始实施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参加对象主要为一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项目。学生能做到“以我为主”,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导师发挥主导作用,完成SRT计划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和成绩,其中达到一定水平的还可以取代其相关的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综合论文训练)。从1996年至今,已设立SRT项目近2000多项(其中主要为教师立项),参加学生人数近5000人,目前有1000多人已获得课程学分。2002年清华“挑战杯”获一等奖的本科生作品中有2/3来自于SRT项目。

除了SRT计划,清华大学的各种学科竞赛也是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有效载体。清华大学的学生科技赛事历经数十载而不衰。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成体系、上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科技与学术环境。目前全校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系列创新赛事,该竞赛体系包括学校“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览、学生科技活动月以及覆盖全校各学科群的结构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竞赛、环境友好科技竞赛。

基础设施:创新教育环境

清华大学极其重视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支持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性教育的实施。近几年,通过国家“211工程”、“985计划”拨款和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了本科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现代化教学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前期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学校正开始制定和实施“985”二期建设规划,全校将进一步实施“五大工程,十项计划”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教学条件的现代化水平。与此相应地改进管理制度,提高设备设施的运转效益。每个教学实验项目都强调对学生的开放,跨院系的开放,并要求开设研究型、设计型实验,以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提供学生开展课程研究的条件。全校已建设了学生可自主选择内容和时间的开放式教学实验室32个。建设了8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每年接纳学生20多万人时。

在建设现代化教学环境的同时,清华大学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近几年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学校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管理体制:建立评估保障体系

1998年9月,清华在全国最早成立了“清华大学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校教师上岗培训;组织在岗教师进行师德、课堂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和培训;推荐并组织课堂教学观摩,帮助教师自我训练,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信息搜集,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估。

学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及保障体系”,开展教学质量的“五维评估”,即专家评估、干部评估、学生评估、向本科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授课教师自评等。评估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外8所著名大学的做法,进行了4次修改。1998年以来,连续10个学期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发放各类教学调查问卷约30万份,在院、系和教师中产生较大影响。对形成上下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推动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校1998年8月在全国最早成立了“清华大学注册中心”。目前在校的近3万名学生的注册、选课及成绩管理已全部实现了由注册中心的统一信息化管理。教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使紧张的教室资源得以统一使用和管理。

通过“创新性教育”、“研究型教学”,为社会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是清华大学在新时期的办学理念。2002年8月,清华大学决定,为建立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要加速三个方面的转变,即:办学功能要进一步向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一体化的方向转变;学科发展和课程设置要进一步向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方向转变;教学方式要进一步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并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转变。

清华大学研究型教学体现了“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启迪学生理解力、判断力、洞察力、想象力和应变能力的教育新机制。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转变,是清华大学教育理念的一个重大变化。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26日第1版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