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随着对“非典”认识的加深和全民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活动初见成效,人们开始由恐慌、焦虑、哀怨变得理智、冷静和勇敢——
对很多2003届大学毕业生而言,“SARS”(本文中与习惯说法“非典”通用)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将伴随他们充满磨难的求职经历一同刻在记忆中。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212万,比去年增长46%。正当人们为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捏着一把汗的时候,“SARS”这个“恶魔”也在悄然蔓延……
校园招聘——全面叫停
自去年11月广东发现第一例非典型肺炎患者至今,国内已有25个省(市、区)发现疫情,尤以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最为严重。在北京数所高校还发现了数十例学生“非典”病例。在此情况下,为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防止或控制疫情扩散,各高校纷纷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各类校园招聘活动也一律暂停。
4月24日,上海市人事局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要求发出通知,上海市暂停举办各类非常设和常设招聘会。据记者采访了解,自4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各地基本已停办了各类大型招聘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何进告诉记者,北京科技大学目前已经取消或暂停了包括公司小专场在内的现场招聘活动,严格控制学生出校跨地区流动求职,同时也暂停接收用人单位到校内举办招聘活动。据记者了解,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大多数高校都自发采取了类似措施。
湖南理工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毛全周告诉记者,发生“非典”疫情后,学校采取了封闭管理,暂停了一切现场的招聘活动。在湖南发现疫情时,该校还有部分学生在疫区的单位实习,学校对已经回校的实习学生进行了隔离观察,对于尚未回校的学生,要求他们尽量暂时不要归校。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自4月24日起,该校原有计划举办校园招聘活动的单位,已经全部推迟或取消了,此后仍有些单位希望到校举办招聘活动,均被婉言谢绝,但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联系仍在进行。
四、五月间,本来是求职、面试、签约的高峰期,因为“非典”的肆虐,这个春天变得静悄悄。
“非典型”求职——对抗“SARS”
在疫情警戒何时解除尚不明朗、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基本被阻断的情况下,如何继续组织开展招聘活动,毕业生如何求职?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网络、电话、短信等“非典型”方式。
据了解,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建有校园网,一些高校还建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去年7月发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上网率为84%。另一项针对15所首都高校3000多名师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北京高校师生上网比例已经达到97.6%,而且网龄超过一年的达74%以上;86.4%的人拥有E-mail信箱,50%的人主要靠电子邮件进行日常联系,网络求职也很普遍。这些为充分利用网络抗击“非典”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奠定了基础。而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作用,被很多高校作为走出当前毕业生就业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费毓芳告诉记者,在上海市出台政策暂停各类招聘活动之初,学校就开会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来加强供需双方的沟通。他们在学校就业工作网站上的显眼位置开设了“学生自荐”栏;将近期的招聘信息放到主页的醒目位置;在5月10日举办了“网上毕业生就业工作纵横谈活动”,由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和上海市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形势,调整就业心态和就业策略。费毓芳老师说,学生要减少流动,但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却不能停歇下来,他们反而更加忙碌。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并向学生发布,同时将学生的面试材料制作成“电子版”,发送给用人单位。目前上海交大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全部深入到各院系,与各院系相关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如何开展就业工作。
在“非典”时期,中国政法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都坚守工作岗位,同时采用了多样化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校园网、电话、传真的作用,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电子公告;就业中心开通就业咨询服务热线,及时接待、解答,帮助同学们解除求职过程中的疑问;召集各院系就业工作负责同志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通报情况,收集意见,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段时间毕业生办理就业事宜,就业中心尽量采取网络、邮寄、传真的方式,以方便学生。
在各高校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一大批就业指导工作者正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抗击“非典”的特殊战斗。
综合性的人才网站在“非典”时期得到毕业生的特别青睐。中华英才网内容部负责人孟莉告诉记者,4月以来,学生网上投递简历和用人单位发布需求信息都有较大幅度上升,这一方面和进入求职高峰期有关,另一方面也有现场招聘受阻的因素影响。很多公司将原定的校园招聘会改到网上进行,如AUTODESK公司原定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西安举办校园巡回招聘会,现改为通过网络接收简历。同时,一些公司也将部分招聘测试考核、筛选环节放到网上进行。5月10日,中华英才网还与上海市数家传统媒体合作举办了跨媒体的虚拟会场招聘会。
战胜“非典”——迎接“迟到的春天”
这场灾难已经给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带来了诸多不便,它到底会给就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这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
“按照以往的规律,四、五月正是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高峰期,此时发生“非典”疫情,对签约情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何进说,“很多学生已经和用人单位有了初步意向,需要到用人单位去面试,但是现在学生没法出去了,一些公司的招聘、面试计划也更改了,这些学生一下子被‘吊’在半空了。”
“非典”还带来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实习、就业派遣等方面的问题,但是一般认为,这些可以通过学校调整教学计划来适应,不会导致学生的培养质量有多大的下滑。
硕士招生考试复试的推迟,对那些参加考研的学生有较大影响。因为今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采取的是按120%比例进行的差额复试,进入复试后能否被录取的不确定性增大,这使得一部分进入复试的学生更加焦虑,担心在落榜的同时又错过就业时机。
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办主任费毓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该校到目前为止,已经签约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占60%左右,后续的压力还非常大。费毓芳认为,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跨地区就业的学生,对于上海交大这样的重点大学,学生的生源地和就业去向都比较分散,遍及全国各地,因而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会比地方院校更大一些。
湖南理工学院是所万人大学,本地生源占绝大多数,该校学生处副处长毛全周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约有70%的学生签约或有了就业意向。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军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正式签约的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0%,除此之外还有30%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考研,另有一批学生和用人单位有了意向。李军说,目前学生情绪比较稳定,都在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很多招聘活动只是“延期”而不是“取消”。因为“非典”的原因,有关就业审批手续会延迟一些,签约高峰期也会相对滞后,但是总体来讲,影响不会太大。
“‘非典’对就业的影响不只是暂时的沟通困难,招聘活动无法进行,更重要的是‘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必然产生连锁反应,传导到就业环节,用人需求量会缩减,目前已经可以看出一些苗头。”费毓芳所言正是很多高校相关部门所担心的。
‘非典’对中国经济发展到底将造成多大影响?国内经济界人士以及国际上相关机构的看法都不统一,同时各种评估和预测也处在动态调整之中。最近8家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预测,如果“非典”疫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大,“非典”仍然难掩中国经济的光环。国内经济界专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保持7%的经济增长率问题不大。中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开局良好,GDP增长达9.9%,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运行良好。如果“非典”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都将是暂时和有限的。目前我们看到,在党中央的果断、正确决策和领导下,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围剿”下,北京、广东等“非典”高发区病例已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部分地区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对“非典”认识的增加,人们开始走出盲目的恐慌情绪;在国家的各项配套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各项经济建设活动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预计,在疫情得到控制后,被暂时中断的就业活动将重新启动,被抑制的用人需求将重新释放出来,少数行业部门(如医药卫生、环境化工等)用人需求还可能有所增加。
在记者采访几家高校时,学校的就业工作部门都在加紧开会研究对策,安排部署,力争把“非典”的影响降到最低。对于毕业生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焦躁心理,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共同走出就业难关。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自信、乐观、科学、勇敢地面对,终将战胜“非典”,迎来就业“迟到的春天”!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4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