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中华文化走出去应避免过度本土化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5-10-24  浏览:

目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本土化趋势和效果日益显著。丰富多彩的海外中文教育与文化传播活动,让外国受众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既尊重了本土文化,又有效传播了中国文化,增进了当地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事实已经充分表明,本土化能贴近当地受众,显著提高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本土化已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策略,在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提升传播效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但过度本土化则极有可能导致中华文化精髓在传播过程中被稀释甚至丧失。若为了迎合当地受众的口味和习惯,对中华文化进行大幅度的改编和调整,就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失去文化的核心内涵。如中国传统戏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而有些海外演出,为了缩短时长、简化剧情,过度删减了经典唱段和复杂的表演程式,使戏曲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和艺术魅力。原本通过细腻的唱腔和精湛的身段展现人物情感和故事发展的表演,被简化为简单的动作展示,观众难以从中领略到戏曲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形式上也成了四不像。一些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发行时,为了适应西方观众的口味,对剧情进行大幅度修改,加入一些不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情节和价值观,导致影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混乱不堪,甚至出现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电影被改编得充满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原本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的故事被扭曲成了个人的冒险传奇,让海外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这样的演出即使为海外听众所欣赏,但也容易造成文化扭曲与误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如果在本土化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度,就可能导致文化信息的误读和歪曲 。在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的报道中,常常存在片面解读和歪曲的现象。为了迎合西方受众的某些固有观念,就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进行夸张、变形的呈现 。如报道中国春节只强调热闹的庆祝场面和美食,而忽略了春节所蕴含的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等深刻文化内涵,甚至将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与春节联系起来,给外国受众造成了对中国文化的错误认知。

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如何才是适度?才能适度?实际上尺度很难把握,也难以有量化标准,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地受众接受习惯和审美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的表达。如中国杂技在海外演出时,舞台布置引入了现代舞台灯光技术,音乐方面融入了西方观众熟悉的流行音乐节奏。但杂技表演的技巧、动作规范等核心内容依然得到完整呈现,观众依然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国杂技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中国传统茶叶在欧洲市场推广时,包装设计上进行了本土化创新,采用简约时尚的设计风格,使用环保的塑料或金属包装,同时在包装上融入欧洲文化中常见的元素,如欧式花纹、标志性建筑等。但茶叶的品质、制作工艺以及茶文化所蕴含的 “和、静、怡、真” 等核心内涵始终保持不变,让欧洲消费者在品尝茶叶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

要使中华文化内容与形式的本土化适度,需要从整体传播策略出发,以内容为根本,以形式为辅助,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在文化活动策划中,要充分考虑内容与形式的匹配度。在形式上,根据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受众喜好,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中,内容创作要坚持以中国故事为核心,展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人文风貌,传达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形式上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和叙事手法,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既让海外观众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满足他们本土化的审美需求。

本土化是实现中华文化海外深度融入、日用而不觉的基本前提,但千变万变不能变了初心、本心,必须始终保持一颗中国心,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根本目标,也才能真正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增进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实现中外文化互通互荣共生。

(孙宜学,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510/23/WS68f9cc98a310c4deea5edd1c.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