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
上海市建交委日前发布《上海市“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明确上海市将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至2015年实现全市建筑总能耗增幅小于33%的节能目标。这个看似低调的数据让笔者松了一口气,庆幸没有出现数值目标的“大跃进”。有感建筑节能同样需要科学发展观,还需要务实精神和大局观。
“十二五”期间我国建筑领域目标是节能8.5亿千瓦时,将近3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气体76.6万吨,节约水资源0.3亿吨,可循环的材料1.1亿吨,这些都是绝对量的削减,任务艰巨。显然,上海没有照搬照抄,有理性思考。从全国整体看,并未提出,现阶段也不可能提出能耗下降的总量控制目标,即使在全国建筑领域提出了节能绝对量的削减目标,各细分行业、不同地域的能耗和碳排放也只可能是有减有增,例如北方采暖建筑重点是完善节能措施减少供热能耗,南方地区百姓住宅建筑能耗却明显是刚性增长;老百姓的居住建筑环境舒适性远未达到健康水平、能耗普遍处于低水准,需要留有能耗增长空间;既有的政府办公大楼、高档写字楼及大型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在用能设备装备上已与国际水准看齐,却由于设计、施工及管理的粗放而留下相当大的节能潜力;处于建设高峰期的城市、正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建设则是不可避免的能耗看涨。综上所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我国人均能耗尚处世界低位,国民经济刚性增长,百姓生活质量还有待提升,建筑能耗不能冒进搞总量控制,而是需要重抓能效(相对节能)、科学制定控制增幅的目标。
建筑节能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科学制定目标、正确的技术路径、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和可量化的评价体系。而目前建筑节能工作的短板或瓶颈却正好是后者可量化的评价体系的欠缺。笔者特意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些年我们不乏政策激励(已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和技术推广引用)、不缺技术引进(拥有万国技术和产品),却缺乏完整的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效评价数据和体系,做了许多“秀”,却道不清有多少效益,许多示范项目只不过是技术和产品的堆积和展示,不乏“绿色建筑”不节能的怪现象,出现一批一批的伪绿色建筑。实际上贴标签的“节能建筑”不可取,重要的是实际的节能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这需要建筑运行的数据监测和评价,也是制定节能目标、考核效益的重要依据。我国的建筑能耗数据极不完整,能效指标难产,已成为严重阻碍建筑节能工作的瓶颈。为此,近年从国家到地方在大型公共建筑及政府办公大楼的分项计量示范上不断发力,一批大学绿色示范校园更是将校园大大小小的建筑设施都纳入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公示能效数据、倡导建筑节能和绿色生活。
谈到建筑能耗数据,不得不说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局观问题。如上所述建筑能耗基础数据的监测监管及统计的重要性应该不难理解,而获取这些数据、为建筑节能服务的确不易。
一方面是建筑节能研究机构奔波于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数据渠道,费尽万般辛苦也难以获取完整的数据信息。而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能源行业集团掌握着诸多数据信息资源,宁可闲着也不愿为公益性的建筑节能研究做贡献,视为私权不予共享,甚至拒绝合作。
这不能不说是缺乏大局观,其后果是阻滞了节能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将进入量化考评深水区,打破政府部门利益、最大限度共享公共数据资源、扎实做好数据积累与分析,方能科学制定发展目标,正确选择技术路线,实施有效节能措施,获得节能效益。这是一件非常简单而又复杂的事,关键看政府的理念和决心。
(作者系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