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4-11-20  浏览:

2022年11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要“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助力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因校制宜、整合资源,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等重点领域人群和社会大众,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普通话+职业技能”等培训。积极参与经典润乡土计划,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发掘整理地方特色语言文化资源,探索语言技术、语言生态、语言经济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特色模式。

中国广袤的乡村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和关键点。中国乡村振兴包含语言文字赓续与传承,但实际上乡村对语言文字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保护力度不足,除了学校和当地教育管理部门,乡村的语言文字教育与推广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后继无人现象突出。即使在一些相对发达的乡村,经济富庶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模糊、使用不普及、“乡音”一统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乡村语言文字传统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准规范之间的矛盾突出。

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着力点首先是提升乡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乡村振兴前和振兴后的语言文字生态应有明显优化。振兴前的乡村,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语言文字生态阶段,而振兴后的乡村,语言文字面貌应该焕然一新,而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成果才能传出去,走出去;而乡村民众在实现振兴的过程中,社会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增加,也会主动提升自己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会说普通话将成为乡村可持续振兴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其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提升乡村民众的精神素质和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庸俗暴戾语言。乡村是语言暴力易发且难以准确识别的重要区域。鉴于乡村的文化水平相对偏低,易让各种粗俗、色情甚至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流行,而民众辨别能力不足,又易于推波助澜,加速其传播和蔓延。通过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规范乡村公共场合的语言文字应用,如公共交通工具、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乡村图书室、垃圾站、街道上的文字标识,可以确立乡村民众的语言文字标准意识,提升语言审美能力,有效识别并抵制低俗、暴力、违反公序良俗等不良内容,助力乡村振兴成果巩固和传承。

第三,语言文字可以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乡村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宝藏地,藏龙卧虎,耕读传承,家庭、家族、村镇、乡贤、家训、乡规民约、民俗民艺等等,都是宝贵的中华文化元素,在乡村似散实聚,一旦村民提升了语言文化资源保护意识,组织起来对这些民间文化形态加以系统整理、保护和传承创新,就会汇聚成中国文化的一条条支流,化整为零,藏“富”于民,使中华文化之根永远深扎于中华沃土,继续培育、壮大中华民族根基,生生不息。

第四,在搜集整理乡村文化基础上,借助当代科技力量,以经典文化“润乡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各方合力建设多种形式的乡村语言文化课程,针对性地围绕乡村振兴的工作要点,开发相关语言文化资源,形成“文字+”系列乡村振兴图书、代表性作品、微课、虚拟仿真体验课程等。与乡村博物馆、民俗馆、图书馆、文化馆等资源结合,以技术赋能已有资源,让乡村语言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入耳入心。

第五,发挥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优势。让乡村语言文化上线上网,虚拟化,信息化,AI化,VR化,搭建起多元立体的乡村文化展示平台,展示乡村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历史遗迹、生态旅游,手工艺品,农副产品等,使农村语言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资源,多管齐下,为乡村振兴之路铺设形象展示舞台,并成为乡村振兴的吸金石,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和精神支撑。

第六,培养储备乡村语言文字传承推广专业人才,保证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传承相辅相成,经久不息。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体,有血有肉,有形有魂。如果说建筑、街道、图书室、交通工具等是塑形的话,那么语言文字、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等就是铸魂的工作。塑形、铸魂都需要人才。目前,与城市相比,乡村依然缺乏各种专业人才,语言文字工作浮光掠影现象普遍存在,扎根不深,人过不留痕。要确保中国乡村语言文化传承系统化,必须确保专人专事,加强校村合作,储备培养乡村文化专门人才,选拔培养乡村已有专业人才,引进海外专业人才,在资金、平台方面提供支持,确保引进来,留得住,扎下根,健全乡村语言文字、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在保护传承传统语言文化资源的同时,不断“别立新宗”,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获得新生,使乡村真正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蓄水池,永远成为中国文明的“绿水青山”。

总之,语言文字要切实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作用,村村一盘棋,村村有规划,村村有方案,确保语言文字工作切实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无缝结合,在提高乡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工作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语言文字的智慧。

孙宜学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1/06/WS672ad505a310b59111da1e1d.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