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孙宜学:擘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世界版图

来源:中国日报网   时间:2024-11-20  浏览:

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地发展,选择自我孤立就是选择灭亡,这是世界文明史兴衰更替的教训。中国故事如何从“中国自己讲”到“中外一起讲”再到“中外分别讲”,实际上基本准确对应中华文化世界化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我们得到的外来支持还很少,所以主要是自己为主搭台唱戏、讲故事,观众也基本上以中国人为主;第二个阶段,借助第一个阶段的努力,中国故事有了一定的外国听众,也吸引了外来力量加入团队,中外一起编剧、导演,中外演员同台唱戏、讲故事,观众中外国人的比例逐渐增加;第三个阶段,借助第一、第二阶段的合作与培养,外国演员和编剧导演可以另立门户,也逐渐形成了中外融合新模式,就是鼓励外国编剧导演基于本国语言文化习惯和与中国的外交、文化交流特点,单独编剧、导演、搭台,外国演员独立唱中国戏、讲中国故事,与中国“班子”一起,分别搭台演出,形成一个融入当地传播体系的中国故事本土化传播体系。这三个阶段当然不可能截然区分开,而是既有纵向发展的递进关系,也有横向同步的并进关系,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引导,推动实现三个阶段的纵向转化,尽快形成讲中国故事的中外合力,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化。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取巧图便的法门。

“犬牙交错”是当前中华文化的世界行进图,有内线,也有外线,而所谓内或外又是相对的,彼此互为内线,也互为外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进退,退是进,进是退。中国智慧敢于变内线为外线,后方为前方,主动构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态势,贴身寻找发展机会,积小胜为大胜,连局部为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者都是某一个行进点上的“指战员”,都必须对行进图烂熟于心,谨慎小心地穿插迂回,越山跨壑,殊途同归,达成文化传播目的,完成文化传播使命。

世界是平的,交流无障碍,文化相融汇,没有哪一个国家能脱离其他国家而生存。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一些国家仍不知图变,固守历史上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试图“一统江湖”,必是痴心妄想。只有以己为内线又为外线,既主攻又助攻,既服务于人又接受别人的服务,才能汲天地之精华,得他人之智慧,成自己之发展。目前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在明确了这一“内外线”关系之后,以传为引,以引促传,传与引互动,不拘一格,从而形成中华文化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这是中华文化的智慧,也是自古以来中国天下观、自然观和世界观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的融入度而言,目前也有“有后方”和“无后方”之别。在中文基础比较好的国家,比如传统的汉字文化圈,中文和中华文化是“有后方的”,即有民众基础,在美西方和非洲、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是“有后方的”,只是相对基础较差,且有波动起伏性,近年呈现缩小趋势,中文和中华文化受到打压,但基础还在,且有趋好的动向;而在一些极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在与中国未建交的国家,中文和中华文化属于“无后方”,但并非毫无基础,只是没形成力量,构不成影响力,但“中国”作为一种势能,假以时日,时机成熟,就会转化为推动中文和中华文化落地的“动能”。中国作为有影响力、负责任的大国,既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后方”,同时也把全世界作为自己的“后方”。

中华文化的世界化分布,也存在“大块”与“小块”之别。所谓“大块”,中文和中华文化在当地有传统,有市场,有需求,未来有波折,但依然会曲线发展,中文影响力大且会持续,有时还会产生辐射性影响,从而形成“大块”;所谓“小块”,中文和中华文化在当地缺乏历史传承,中文教育基础薄弱,时间短,效果不明显,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确,已有中文和中华文化基础,多依赖以中国为主的外援,自生能力弱,“断水不能自掘井,天旱只会祈神灵”,属于“小块”。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中文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使命,就是把“大块”变成“更大块”的地区;把“小块”变成“大块”的地区,最后把“大块”和“小块”连成一片,都成为中文和中华文化根深叶茂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因为中华文化优秀元素的融入,而成为各种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地区,不但中华文化会因此汲取更多先进的文化,而且也会给其他文化输送先进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也会相互汲取优秀的文化,从而推动世界文化进入一个更文明、更和谐时期。

孙宜学 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常务副主任

链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1/18/WS673b0591a310b59111da40ca.html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