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施骞、肖超: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4-10-31  浏览: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人民城市理念很好地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应进一步思考“应该建设怎样的城市”以及“应该怎样建设城市”等关键问题,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设怎样的城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市作为生产要素的聚集与扩散中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现代化城市通过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治理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城市现代化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持,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城市输出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帮助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而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物质文明的发展包括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科技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明的发展包括文化、教育和道德等多个方面,通过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深化全民教育,既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可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通过多种方式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绿色宜居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话题。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宜居的城市不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还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生态化、低碳化和可持续性。要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怎样建设城市

聚焦社会民生问题,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关注和解决社会民生问题,推进城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系统等的现代化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通过城市更新与数字化转型,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对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缓解城市生态压力,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通过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绿色建筑、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推行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城市的生态承载力。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10-29&id=380878&page=10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