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已超过目前已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和,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以支撑用传统模式实现工业化,同时,中国也难以承受随之带来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之重。另一方面,要彻底转变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创新工业化路径。
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新工业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作用,体现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资源支持和环保支持问题,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解决资源、能源短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以此解决资源和能源战略问题。
企业向知识化、生态化转向
目前世界经济正发生着两大转向:一是知识化转向;二是生态化转向,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而发生的经济活动。这两大转向同时发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而顺应历史潮流、走生态型企业之路刻不容缓。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必须针对环境和发展的基本矛盾特征,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流,重点围绕生产来进行。企业是工业生产最基本的单元,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力量,也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切入点。
在这种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中,处于工业经济核心地位的企业,其生产、经营和发展也会追逐这种变化而时刻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经营策略。企业生态化建设就是追求这种循环经济模式的具体体现。
对企业来说,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变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生态化是企业走向集约化生产方式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企业生态化节约能源,降低物耗,减少污染,增加企业效益,把污染控制的模式由末端控制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
企业生态化的内容包括资源的生态化、产品的生态化、工艺生态化和管理方式的生态化。但这几个方面不是割裂开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形成一个主体,仅仅在某条生产经营线上或某个环节实现了闭路循环,还不能说是已实现了企业的生态化。
资源、产品、管理生态化
概括而言,企业生态化包括以下几个层面:首先是资源生态化。这体现了人们向“有组织”利用资源的生产模式过渡。
例如,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采购,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材料,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降低上游的环境负荷。
改善能源利用方法,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能源利用的生态工艺;逐渐减少含碳较多的能源物质,采用非矿物燃料,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生物能等能源形式,实现“能源脱碳”。
建立“三废”资源化工程。企业可以增加新工艺,将有价值的“废物”回收,转变为新的资源重新利用,或建立以“废料”为资源的新企业或一系列产业,充分利用每一道工序的废料,实现资源生态化。
其次是产品的生态化。生态设计选择资源循环运行的生产模式,通过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一系列设计方法,延长产品使用周期、提高重复使用率,在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回收处理,又重新变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参与生产的再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企业研究与开发环境友好产品,限期淘汰能耗高、耗材多、耗水大的落后技术和产品,减少资源消耗。在产品设计中,要充分注意物质循环利用;更多地依靠节约资源、减低消耗来实现;改良产品设计,降低产品在生产消耗或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消耗性污染”。及时促进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换代。
第三是生产工艺生态化。其主要内容为: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循环、节能技术、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生产技术,将一个生产程序的废物变成另一个生产程序的原料,使污染物吸纳在生产过程中。改进新的生产经营技术,淘汰技术工艺落后、资金消耗高、严重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的落后生产设备。强化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把高新技术发展与传统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生态工艺。整个生产环节要简化产品包装,使用可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或容器。
第四是管理生态化。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认证,将环境管理纳入到工业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辅相成。
(作者为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中国经济导报 2009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