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宜学:中国语言文字服务“一带一路”要重视“三通”
来源:文旅中国
时间:2021-12-05 浏览:
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双边和多边语言政策和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将语言文字交流合作纳入政府间人文交流机制、‘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工程”。《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语言文字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开启语言文字事业第二个百年发展新征程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鲜明的时代引领性和现实指导性。
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语言文字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生活化呈现。鉴于此,如何将国家语言文字建设与“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语言文字工作的“一带一路”意识,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从语言命运共同体建构角度一体规划,区别推动,资源共享,动态协调,使中国语言文字工作从广度与深度方面更加融入“一带一路”一体化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新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强化并贯通语言资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语言是民心相通的基础,必能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携手共进。语言服务于“一带一路”,同时也能借力“一带一路”推动中外语言互通互助,如在沿线国家加强中文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以中文自身的世界性因素,激发所在国民族语言的民族自觉和生命自觉,挖掘出不同民族语言各自的历史维度、社会维度和国际维度,使沿线国家语言在和中文融洽合作的基础上,提升本民族语言融入世界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中文世界化的经验则可推动沿线国家民族语言更好地走进世界,而在与沿线国家民族语言共同世界化的过程中,中文也更能深度融入所在国生活,并以自身的生活化推动“一带一路”在所在国的生活化。
目前,中国和沿线国家应以语言资源自身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为基础,推动中外民众客观认识语言资源的民族属性和世界属性,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在各自发挥民族语言文化融通功能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趋同存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一带一路”语言文化资源的共享共生,而中国在主导“一带一路”文化经典化的过程中,既要向沿线国家贡献中文和中华文化精华、以中国智慧推动沿线国家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健康发展,更要努力实现中国语言文字与沿线国家、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多维交汇、协同传承,从而使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字都能更切实服务于“一带一路”、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强化并融通中资企业在地语言服务优势
生活语言最具有生命力,“一带一路”的每一个建设者,都既是语言服务的对象,也是语言服务的主体。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投资快,项目复杂,从业人员多,除了中国外派人员外,还需要大量所在地人员加盟,有些项目甚至以所在地人才为主。如何在吸纳和雇佣当地人才的过程中实现中文的在地化,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一些中资企业,忽略了自身的语言服务意识和中文传播使命,客观上导致中文和中华文化传播资源的浪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从政策层面整体规划,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资企业增加语言文字资质审核,并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企业文化主体,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员,对中资企业外方员工进行中文和中华文化方面的培训,并在条件许可的国家或地区实行外方职工入职汉语能力测试,制订汉语准入制,这不但能促使中资企业内的外方员工更加重视中文学习,而且可以带动当地民众认知中文和中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可以真正实现语言文字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使中资企业真正成为中国语言文字走出去的平台,助力中文与中华文化的当地化。
强化并互通中外语言人才培养资源
“一带一路”辐射跨度大,涉及到的国家或地区多,且很多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国语或民族语言多为所谓的小语种,即非通用语,而“一带一路”建设速度快,与之相应的语言人才培养却远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中国和沿线国家的语言教育和培训在这方面明显准备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或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导致“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成为中国和沿线国家语言文化教育的瓶颈问题,并且已经影响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为此,中国和沿线国家应在明确语言需求现状基础上,互通语言教育资源,错位合作,资源互补,可以采用培养方案互补、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在当前疫情状态下,可以通过打造“空中课堂”方式,汇聚教育资源,实现中外融合,甚至可以跨国别跨语种培养多语种人才,推动语言人才的跨本土流动,实现“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跨国别流动和互助,拓展人才使用空间,节约教育资源,最终形成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一带一路”语言人才集群,从而为“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缓解“一带一路”语言刚需的压力,切实实现以语言互通助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目标。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意见》明确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工作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也必能在助力中国语言文字更深入融入沿线国家的同时,借力中国语言文字获得沿线国家更广泛和更深刻的认同与支持。
(作者孙宜学系同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链接:https://www.ccmapp.cn/ccmapp3.0/index.html#/shareDetail?action=opendetail;richtext;8410f382-4ad7-457d-a77f-ad17c6a61433&terminali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