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批评餐饮浪费现象。从开展“光盘行动”到出台相关文件整治浪费之风,餐饮浪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日前,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
应该看到,餐饮浪费现象的源头是虚荣心、讲排场的社会风气和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同时,外部约束性措施与惩戒机制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制止浪费行为。为此,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有效的源头治理、依法治理,进一步提高制止餐饮浪费现象的治理效能。
澄清“破窗理论”
餐饮浪费现象不是舌尖上的“小问题”,而是思想认识上的大问题。在一些人看来,请人吃饭,如果菜点少了,就会觉得没面子,似乎只有点菜越多、剩菜越多,才越显得热情大方。
还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餐饮浪费能够扩大消费、刺激经济。这类似于经济学上的“破窗理论”。它与犯罪学上的“破窗理论”不同,经济学上的“破窗理论”是说一个小孩打碎了邻居家的一扇窗户,这个邻居就要去买玻璃,从而刺激玻璃窗户的生产。玻璃窗户制造商接到订单就能赚到钱,然后他们再用这些钱去买面包,面包商又拿着赚到的钱去买衣服……这样就能刺激消费。
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只看到了已经发生的经济关系,而没有看到“没有发生”的经济关系。假设这个小孩没有打破玻璃窗户,那么邻居就可以用买玻璃的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这笔钱发挥的作用可能会比买玻璃更大。
同理,餐饮浪费并不能真正刺激消费。只要吃饱、吃好,就可以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更有效的地方,从而带来社会总效益的增加。此外,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生产周期长、种植面积有限、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遇到天气因素的不利影响,往往会造成减产。对于粮食,我们应该始终居安思危,充分认识杜绝浪费、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来说,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仅是一种跟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理念,更是一种美德,是人人都可践行的节约、环保、健康、公益习惯。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代,要通过宣传教育努力形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的消费观上来一次变革,重拾节俭情怀,树立“粮食是一种紧缺资源”的爱粮、节粮观念,让勤俭节约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行动。
坚持“用一把尺子量长短”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仅要从思想和行为习惯方面进行引导,更要积极通过立法形式对相关行为作出惩处,以此来建立长效机制。
具体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逐步修法立法,制定专门的法律,对餐饮浪费行为进行全面、细致的法律界定,为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执法和监督提供充分的法律法规依据;
二是加强对餐饮经营者的法律规制,如禁止设置最低消费、建立节俭消费提示制度、对自助餐消费设定严格条件等;
三是加强餐饮行业规范建设,制定相应的餐饮企业管理、餐饮制作、餐饮消费标准及餐厨垃圾处理标准,推行科学、节约的消费模式,提倡小分量、小餐食,等等。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提高执行力是关键。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即使再完善的法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只有法规制度得到严格落实,人们的节约意识才会真正增强,就不会有“下不为例”的借口。
提高执行力,重在法律法规面前人人平等,坚持“用一把尺子量长短”,增强刚性,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或者“紧一阵、松一阵”。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对公款餐饮浪费这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搞好监督是保障。及时有效的监督是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正确实施监督,能够让人保持足够的警醒、自觉远离浪费行为,能够让人把习惯固化为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信念,从根本上铲除餐饮浪费赖以产生的土壤。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要引导餐饮行业、学校食堂、食品加工业等形成勤俭节约、朴实朴素的作风和习惯。在日常消费中,如果有餐饮企业在客人点菜过多的时候善意提醒,有服务人员主动建议消费者饭后打包,有机关单位针对大吃大喝发挥制度刚性作用,就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就能真正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作者为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首席专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09-01/getArticle.htm?id=299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