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以来,“秦岭违建别墅拆除”备受社会关注。中央、省、市三级打响秦岭保卫战,秦岭北麓西安段共有1194栋违建别墅被列为查处整治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秦岭违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问题曾先后六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充分表明他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再次指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一个重要力量不可忽视,那就是生态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生态文化是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过程中,要培育生态文化,养成生态自觉,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生态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文以化人”,文化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激励作用。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文化,是一种追求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持久动力,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在思维方式上,生态文化表现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伦理道德上,是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自然,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在审美趣味上,是要培育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情趣。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服务,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化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生态商”,是人类在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节中的生态觉醒。生态文化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国际共识性。既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一脉相承,又融合了时代精神;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又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相互映照,成为“文化共同体”构建的脚本。
生态文化是守护地球家园的精神力量。生态危机暴露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也暴露了人类文化的困境。只有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并采取切实的行动,才能化解生态危机,维护生态安全,留住鸟语花香,让人们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是美丽中国的构成要素和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难题提供了启迪。
繁荣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的巨大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中国智慧推动并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具有形式丰富的载体
生态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成果、时代精神的结晶,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小说、报刊、广播、影视、自媒体等均是生态文化的传播载体。
生态文化,可以表现为文学作品。例如,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人期望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代表作;白居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诗句,描绘出大自然美轮美奂的景象;《寂静的春天》讲述由于农药不合理使用杀死了青蛙和益虫,鞭挞了环境污染的恶果,警示人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
生态文化,可以表现为艺术品。例如,儿童利用废弃物品做的工艺品,模特穿上用废报纸、废塑料袋做成的服装走T台等,展示的正是生态作品。
生态文化,可以表现为历史记载。泱泱五千年文明,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强本节用”“取用有节”等思想,是人类珍爱自然的历史写照,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源动力和思想渊源。
生态文化,可以表现为精神。自然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着人类的心灵。如果没有天然瀑布,不会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如果没有细微观察,写不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优美文字。自然抚育和浸润着人类的精神和心灵,重建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成为拯救人类精神困境的一剂良药。
生态文化,不仅表现为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建筑风格等产品,也表现为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良好的环境和绿色食品等生态产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生态文化覆盖可持续农林业、绿色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以及生态技术研发、运用与产业化等领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能。
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的若干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的启迪源于文化觉醒,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动得益于文化自觉。生态文化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源泉,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将生态文化纳入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雅俗共赏,统筹生态文化创作创建、产业化发展、教育培训、宣传普及等活动,以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文化需要。
二是创作生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生态文化来自群众,要推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生态文化文学、影视作品创作,褒扬塞罕坝、库布其荒漠化治理等先进典型,曝光和批判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是挖掘乡村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繁荣兴盛农村生态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在观念认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外化于行,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
四是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将其培育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寻求“绿色银行”“天然氧吧”等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在生态文明试验区建立生态文化展示馆,顺应并引领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形成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型和气候友好型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五是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行动能力。“以文育人”,采用融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培养其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公众既要发挥监督作用,更要承担责任。要在实际行动中爱护公共卫生,不用“一次性”产品,循环使用包装物,参与垃圾分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和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六是加大公共投入,形成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下,以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机构为辅,共同建设生态文化。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力度,推动城乡生态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七是完善制度体系,为生态文化保驾护航。生态危机的出现在于制度缺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程序上必须严谨,在内容上必须全面,在过程上必须衔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和基础,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文化支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只有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分别为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教授、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专家;浙江省缙云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研究员)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