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王晓渔:请像对待假新闻一样对待假食品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07-07-21  浏览:
  对于质量监管部门来说,重要的不是指责媒体报道失实,而是反思自己为何丧失了社会公信力? 
  作者:王晓渔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

  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的《纸做的包子》被认定为假新闻之后,除了工商、食品安全等部门,其他各种职能部门也迅速介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连续召开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对北京电视台进行通报批评,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北京警方专门为此成立专案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代表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制造虚假新闻的行为表示谴责,要求新闻界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杜绝虚假新闻。(综合中央电视台等消息)

  在假包子变成假新闻这一事件上,政府、媒体和公众异口同声地进行声讨,这在情理之中。但一些批判亦有过于放大事件后果之嫌,比如称“这起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严重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国家声誉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如果一起虚假新闻就可以起到“严重败坏”的作用,那只能说明国家声誉过于脆弱。严重侵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有无数起,比如野蛮拆迁、比如非法征地、比如最近的山西黑窑事件。与之相比,此次事件虽然让广大人民群众“虚惊一场”,最后却“有惊无险”,完全无法与那些让人无家可归、无处鸣冤的事件相提并论。至于新闻职业精神、媒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力,违背者仅是当事人,受到损害者从广义上说只是北京电视台,从狭义上说限于《透明度》栏目。此次事件仅是一个个案,不必过于放大它的后果。

  这次假食品被认定为假新闻之后,各个职能部门协力合作、雷厉风行。此前,假食品等重大问题先由媒体曝光才由有关部门查处,已经成为一个惯例。事件曝光之后,还经常出现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诿、人浮于事的现象。但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针对食品的监管工作,并非不可能,而是不作为。这次媒体的失职,由质量监管部门发现纠正;但是在更多时候,质量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是在媒体曝光之后才得以改变。公众对待新闻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说明公众普遍相信没有被查处的假食品出现频率大于没有被揭露的假新闻。假新闻被信以为真,说明公众更愿意相信媒体而非质量监管部门,说明质量监管部门而非媒体丧失了社会公信力。

  对于媒体界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早日建立与采编渠道平行的事实核查机制。对于质量监管部门来说,重要的不是指责媒体报道失实,而是反思自己为何丧失了社会公信力?公众两天不吃包子,不会对身体构成伤害;那些吃了假奶粉的大头娃娃,却难以恢复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假食品的危害性要大于假新闻。其他各种职能部门,在假食品出现之后,往往认为与己无关,因此按兵不动,在假新闻出现之后却高调介入、声色俱厉,大有此一时彼一时之势。我一向对假新闻深恶痛绝,但是必须指出,在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中,这种揭露式的假新闻危害性最小。放过众多高大全的假新闻,只攻击揭露式的假新闻,或者放过假食品,只批评假新闻,都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表现。相比这次个案,近年来假食品事件层出不穷,质量监管部门的失职显得颇具普遍性。以此次媒体的错误,证明食品质量有所保障,这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有关部门只有像对待假新闻一样对待假食品,公众才有可能不再轻易相信假新闻。 

      南方都市报 2007-07-21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