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声音 > 正文

王 轩:中国三家日报关于美伊战争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来源:中华传媒网   时间:2006-07-30  浏览: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框架分析理论,选取了中国三份不同媒体中伊拉克战争报道为样本,对其中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探讨一下中国三份日报对伊拉克战争这一事件的一些相同与不同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
 
前言
  美伊战争于2003年3月20日爆发,尽管它离中国很远,但是相信大多国人通过中国国内的媒体了解到了这场战争,中国的媒体把这场战争“带回”了国内,使这场战争成为国人当时经常谈论的话题。中国大众传媒对这场战争的连篇累牍也是前所未有的,并且这次中国的电视传媒还首次直播了这场战争,更给广大中国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在传媒与战争的研究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矛盾,传媒很快将战争的一些方面变成公众焦点而毅然将其他方面弃于门外,中国传媒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客观真实呢?笔者试图通过框架分析理论,探讨《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这三份日报对这场战争的建构过程,分析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研究方法
  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传播学者的重视并且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Goffman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一书中,曾其理论曾源自人类学家Bateson的概念,代表个人组织事件的原则与主观过程。Goffman强调框架使人们将社会真想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依据,人们借由框架整合信息,了解事实。美国学者Gamson可能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论最重要的一名学者,他曾指出社会学家是用框架理论就如同心理学家使用基模理论,因框架乃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其功能在于提供人们整体性的思考基础,针对一连串的符号活动发展出中心思想,建构其意义。社会学家Tuchman曾经表示,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一种社会真实的建构过程,且是媒介组织与社会文化妥协的产品,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社会实践的公共功能。
  报纸选择:选取三分报纸,《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人民日报》是中国官方报纸,传达政府的声音。《北京青年报》被认为是比较受欢迎的一家商业性报纸,它尤其在城市青年中间比较畅销。《华西都市报》是一份比较有影响的都市报,近几年来,都市报以其彻底的平民化、市场化姿态,成为报业新锐。
  时段限定:笔者选择3月20日到4月15日,从开战首轮空袭到主要战事结束阶段。
分析讨论
1、 消息来源
  在任何新闻中,消息来源均可视为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项,不同记者往往为了支撑记者自己的说法而会寻找不同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客观报道的证据,更可能在与协助记者框限文本的内容。
  《人民日报》的信源主要来自于其它国家政府(26.4%)美英联军官方(18.2%),中国专家(12.6%),其它国家政府的消息比例较高,中国官方的消息相对来讲较少。《北京青年报》消息来源最多的是来自美英联军官方(40.8%),其它国家政府(9.9%),同时一些信源也来自于历史资料(8.5%)。《华西都市报》消息来源最多是美英联军官方(52.4%),其次是伊拉克官方(11.6%),其他国家政府(8.4%),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相同点在于来自其他国家政府的消息都占了较高的比例,说明了三份媒体对国际社会的反应都是比较关注的,同时来自美英联军官方的消息明显高于伊拉克官方,可以看出作战双方声音有强有弱。略有不同的是《人民日报》更多的信源来自于国际社会,而《华西都市报》和《北京青年报》更多来自于作战双方,尤其是美英联军官方,同时《北京青年报》信源中历史资料占了较大比例。
表1:《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伊拉克战争报道消息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青年报
华西都市报
来源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美英联军官方
49
18.2%
144
40.8%
131
52.4%
美英联军士兵家属
6
2.2%
4
1.1%
0
0.0%
伊拉克官方
11
4.1%
29
8.2%
29
11.6%
伊拉克平民
7
2.6%
13
3.7%
6
2.4%
美伊双方
22
8.2%
22
6.2%
18
7.2%
中国官方
10
3.7%
12
3.4%
4
1.6%
中国民间
6
2.2%
6
1.7%
0
0.0%
中国专家
34
12.6%
31
8.8%
15
6.0%
联合国
4
8.2%
5
1.4%
7
2.8%
国际组织
22
5.6%
2
0.6%
1
0.4%
历史资料
15
1.5%
30
8.5%
11
4.4%
其他国家政府
71
26.4%
35
9.9%
21
8.4%
其他国家民众
9
3.3%
4
1.1%
0
0.0%
其它
3
1.1%
16
4.5%
6
2.4%
2、 报道类型版面
  在3月21日战争的第二天,各大媒体的头版军报道了伊拉克战争,《人民日报》是在头版发表了外交部的声明,配了一条消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及一张巴格达被袭击的照片。《人民日报》每天在头版基本上安排两片战争报道。同时在国际版基本上也是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但《人民日报》深度报道比较少,更多的采用消息的方式。《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的消息比例分别占到63.6%,30.6%,48.2%,《北京青年报》运用了比较多深度报道,在3月21日也开始在头版报道伊拉克战争,并且开出战争专栏“伊拉克战争进程”“战争沙盘每日推演”,同时《北京青年报》更多采用深度报道的方式来阐释这场战争。从战争开始“伊拉克会不会先发制人?”“伊是否使用生化武器?”“巴格达会不会打巷战?”以及到战争后期 “巴格达为何没有出现大规模抵抗?”等等这样战术分析的深度报道占了很大比重。《华西都市报》关于战况战术预测分析的深度报道也占了一定的比重(7.5%)。同时还有一点略有不同的是《北京青年报》在战争背景资料中报道了较多的美英联军的一些资料,而《人民日报》基本没有提及,《华西都市报》关于美英联军的资料也是比较少的。《人民日报》和《华西都市报》基本上是报道伊拉克方面的背景资料。
表2:《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伊拉克战争报道类型
 
人民日报
北京青年报
华西都市报
类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消息
187
63.6%
131
30.6%
147
48.2%
一般通讯
11
3.7%
83
19.4%
75
24.6%
战争特写速写
23
7.8%
69
16.1%
33
10.8%
人物特写
0
0.0%
5
1.2%
0
0.0%
访谈
4
1.4%
5
1.2%
1
0.3%
联军武器背景资料
0
0.0%
16
3.7%
2
0.7%
伊拉克背景资料
4
1.4%
9
2.1%
8
2.6%
其它背景资料
1
0.3%
4
1.0%
1
0.3%
战争背景分析
37
12.6%
44
10.3%
14
4.6%
战术战况预测分析
6
2.0%
59
13.8%
23
7.5%
战争后果评估
5
1.7%
2
0.5%
1
0.3%
评论
12
4.1%
1
0.3%
0
0.0%
读者来信
0
0.0%
0
0.0%
0
0.0%
3、 图片图表
  和信源一样,图片的选择和使用是构建新闻框架的一种有效手段。《人民日报》图片报道基本上是反战图片和伊拉克民众受伤图片,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图片报道基本上反应两个议题,反对这场战争,并且空袭给伊拉克人民打来了灾难。其中伊拉克城市被炸混乱(16.7%)伊拉克平民伤亡(15.0%)美英联军进攻(13.3%)伊拉克平民生活(13.3%)反战(10.0%)图表地图(10.0%),图片的报道议题很突出,反映最多的是伊拉克民众在空袭中死伤的图片,值得一提的是照片大多采用儿童的图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张“一名在美英空袭中受伤的伊拉克男孩在哭泣”的图片。这和官方规定的报道基调直接相关。因为中国外交部的声明中就已经强调:战争必将带来人道主义灾难,影响地区和世界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用受伤的孩子这样的图片来报道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煽情方式,况且可以肯定的是在战争中受害的孩子肯定还不止这些,但是,死于萨达姆暴政的孩子是不是也应该让受众知道?由于萨达姆搞区域独裁,死于他发动的两伊战争,以及饿死病死的孩子是不是更多?是不是应该给受众提供这些背景资料?通过图片我们可以了解的基本上是美国不顾全世界反战的呼声,发动的伊拉克战争造成了城市的混乱,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表3:《人民日报》伊拉克战争报道图片图表
 
人民日报
图片图表
数量
比例
美英联军进攻
8
13.3%
联军士兵阵亡被俘
2
3.3%
伊拉克平民伤亡
9
15.0%
伊拉克平民生活
8
13.3%
伊军抵抗
2
3.3%
伊城被炸混乱
10
16.7%
反战
6
10.0%
国际反应
4
6.7%
媒体记者
4
6.7%
图表地图
6
10.0%
  《华西都市报》在报道基本上是报道战争本身,美英联军进攻的图片是最多的,包括美英联军进攻,武器装备,联军俘虏阵亡士兵图片,比例占了一半以上(53.8%)。其中美英联军进攻的图片(43.3%)。其次是伊拉克平民生活(8.5%)伊军抵抗(8.5%)伊城混乱(8.5%)图表地图(8.5%)。用来表现伊平民死伤的图片报道,反战的图片报道相对来说不是很多。
表4:《华西都市报》伊拉克战争报道图片图表
 
华西都市报
图片图表
数量
比例
美英联军进攻
46
43.4%
联军武器装备
4
3.8%
联军俘虏阵亡士兵
7
6.6%
美国布什政府
2
1.9%
伊拉克平民受伤
3
2.8%
伊拉克平民生活
9
8.5%
伊军抵抗
9
8.5%
萨达姆政权
4
3.8%
伊目标被炸
3
2.8%
伊城市被炸混乱
9
8.5%
媒体记者
1
1.0%
图表地图
9
8.5%
  《北京青年报》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图片报道涉及的方面较多。较多的还是关于美英联军进攻(20.7%)美英联军武器装备(9.8%)联军受阻俘虏阵亡士兵(10.7%)地图图表(12.8%)。同时也涉及到萨达姆政权、官邸等图片,伊拉克文明等方面的图片,除此之外有两张图片给人的印象很深,一张是“被萨达姆政权用生化武器毒害的库尔德人”,一张是“伊拉克人用鲜花欢送美军”,与基本基调不太一致的图片。其余的图片基本上还是联军的如何进攻,伊拉克如何抵抗,以及战争带来的伤亡。
表5:《北京青年报》伊拉克战争报道图片图表
 
北京青年报
图片图表
数量
比例
美英政府
11
3.4%
美英联军进攻
68
20.7%
联军武器装备
32
9.8%
联军受阻俘虏阵亡士兵
35
10.7%
伊拉克平民受伤
16
4.5%
伊拉克平民生活
21
6.4%
伊军抵抗
27
8.2%
萨达姆政权
14
4.3%
伊目标被炸
5
1.5%
伊城市被炸混乱
22
6.7%
伊拉克文明
5
1.5%
反战
6
1.8%
国际反应
6
1.8%
媒体记者
15
4.6%
图表地图
42
12.8%
4、主题与基调
  主题基调也是体现媒体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重要参考依据,《人民日报》的主题强调最多的是中国政府民众团体和其他国家政府的反战,对其他国家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这场战争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在战争的开始几天,基调是“维护和平”“停止战争”一些关键词是“谴责”“担忧”。随着战争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强调国际社会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反对这场战争,以及美英联军伊拉克军队之间的作战,在描写作战的同时还是具有感情色彩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介绍当天战事文章,如“美英联军在伊南部遭顽强抵抗”“伊主动出击联军”“美英联军调兵遣将”“美英谋划新攻势”“伊方准备持久战”“伊称给美军重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伊拉克运用“顽强”“抵抗”“持久战”等正面的词汇,对美英联军运用“重创”“谋划”等一些中性或负面的词汇。
  《华西都市报》更多的报道战争双方,战事本身,对于反战和人道主义灾难方面报道不是很多,从百分比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来,报道战争本身也是美英联军如何受阻,如何部署,伊拉克如何抵抗,背景的资料相对较少,让受众为战争而读战争。如果能在美国全球警察和伊拉克独裁政权的背后加一些人性的、人文的、人道的视角,也许会避免一种冷酷的“真实”。《北京青年报》主题还是没有离开美英联军如进攻部署,双方的战略战术,国际社会的反应和对国际格局的影响等等,而且在报道战事运用更多的是一种充满“戏剧化”的词语,如“巴士拉窝里反是真是假”“沙尘肆虐美军趴窝”“追踪萨达姆”“萨达姆是死是活”,但主题没有太大差别。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份报纸关于伊拉克战争报道主题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人民日报》在伊拉克战争中报道其他国家影响(18.0%),其它国家反战(12.2%)占的比重比较大,强调国际关系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华西都市报》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美英联军进攻部署受阻误伤(27.9%),伊拉克军队抵抗杀伤武器战术介绍(20.5%)作为主题重点,作战双方的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平衡一些。《北京青年报》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美英联军进攻部署受阻误伤(24.8%),美英政府对伊政策(11.9%)其它国家反应(11.9%)作为重点。
表6:《人民日报》伊拉克战争报道主题
 
人民日报
主题
数量
比例
美英政府对伊政策
28
9.5%
美英联军进攻部署受阻误伤
26
8.8%
美英联军俘虏阵亡士兵
2
0.7%
美国民众反战
6
2.0%
伊拉克政权
9
3.1%
伊拉克军队抵抗杀伤武器战术介绍
2
0.7%
伊拉克平民伤亡生活
15
5.1%
伊拉克文明城市毁坏
6
2.0%
美伊双方政府作战力量战术对比
25
8.5%
中国政府民团体反战以及对中国影响
25
8.5%
其它国家反战
36
12.2%
对其他国家影响
53
18.0%
对世界格局影响
16
5.4%
国际组织反战
28
9.5%
战争与媒体媒介记者
17
5.8%
表7:《华西都市报》伊拉克战争报道主题
 
华西都市报
主题
数量
比例
美英政府对伊政策
34
11.4%
美英联军进攻部署受阻误伤
83
27.9%
美英联军俘虏阵亡士兵
9
3.0%
伊拉克政权
25
8.4%
伊拉克军队抵抗杀伤武器战术介绍
61
20.5%
伊拉克平民伤亡生活
14
4.7%
伊拉克文明城市毁坏
4
1.3%
美伊双方政府作战力量战术对比
21
7.0%
中国政府民团体反战以及对中国影响
5
1.7%
其它国家反应
30
10.1%
国际组织反战援助
6
2.0%
战争与媒体媒介记者
6
2.0%
表8:《北京青年报》伊拉克战争报道主题
 
北京青年报
主题
数量
比例
美英政府对伊政策
51
11.9%
美英联军进攻部署受阻误伤
106
24.8%
美英联军俘虏阵亡士兵
26
6.1%
伊拉克政权
29
6.8%
伊拉克军队抵抗杀伤武器战术介绍
39
9.1%
伊拉克平民伤亡生活
26
6.1%
伊拉克文明城市毁坏
11
2.6%
美伊双方政府作战力量战术对比
31
7.2%
中国政府民团体反战以及对中国影响
16
3.7%
其它国家反应
51
11.9%
对世界格局影响
14
3.3%
国际组织反战
5
1.5%
战争与媒体媒介记者
23
5.4%
简要结论
  框架理论的讨论对象,在于了解社会事件如何透过符号系统形成特定意义。在符号系统(如新闻媒介)建构社会事件过程中,个人(如新闻工作者)与组织(如新闻媒体)都启动了主观全释基模,透过选择机制以强调事件的某一部分。本文也就是很简要地从消息来源,报道类型版面,图片图表,主题基调来考察伊拉克战争这伊新闻事件的框架架构过程,发现《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北京青年报》都是非常重视此次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人民日报》在头版国际版,《北京青年报》A1—A10等版面,《人民日报》300篇文章,《北京青年报》430篇文章,《华西都市报》300篇文章,《北京青年报》近330张图片报道,《华西都市报》近100张图片报道,《人民日报》近60张图片报道)。
  在主题上,《人民日报》主要是在关注国际社会的反应,代表官方立场,基调反映世界各地反战呼声,反映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虽然也都表达了官方立场,但作为商业性的媒体,把报道战争本身作为重点,同时也可以看到运用很多戏剧化的词语来描述这场战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官方媒体和商业性的媒体报道和运作方式的不同。正像Wolfsfeld 归纳的:在影响新闻框架因素中,新闻组织的流程或常规:如记者传统上特别重视事件的戏剧效果而非事件内涵;新闻工作者的意识形态亦常影响框架的形成:如记者习以社会正义者自居,会影响其报道新闻的角度与选材方式。
 
参考文献:
臧国仁,钟蔚文,黄懿慧:《新闻媒体与公共关系(消息来源)的互动:新闻框架理论再省》
[英]苏珊.L.卡拉瑟斯著,张毓强等译《西方传媒与战争》,P320—P334
   作者: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