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烨:中国与中东欧——“传统友谊”期待走向互利互惠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3-11-29 浏览:
老朋友的酒杯里斟满了新酒。中东欧16国大多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然而这种“传统友谊”酿出新醇还是在最近几年。从2003年到2012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贸易额增长了将近5倍。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2010年以来增长势头尤其迅猛。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近年来不断深化高层合作,26日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后发布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又为双方发展互利互惠的务实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本报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中东欧研究所所长杨烨,详解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前景。
年度峰会“软框架”搭台
加快经贸合作步伐,始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目光交错。
中东欧国家75%的出口贸易以欧洲国家为目的地,近年来的欧债危机导致欧洲市场需求萎缩,也冲击了这些对外依赖性较强的中小国家的经济,开拓新市场成了紧迫需求。而中国则需要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消化国内制造业部门过剩产能。中东欧16国有11个欧盟成员国,法律法规比较完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西欧又较低,自然成为了中国企业青睐的目的地。
杨烨说,“此前几年,中东欧国家和中国贸易逆差较大,影响了它们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的热情,近几年双方贸易逆差有所缩小,正表明欧债危机后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度上升了。”
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加深经贸关系的背后有着深切的政治意愿。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层互访频繁。2011年6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发表了《巩固传统友谊促进共同发展》的致辞。2012年4月,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举行,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宣布深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12项举措。去年9月,设在中国外交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正式成立并开始运作。根据《布加勒斯特纲要》,今后将每年举行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
杨烨认为,年度领导人会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对话机制奠定了最大的框架。“相对于规范和约束太多的国际组织的‘硬框架’而言,对话和论坛是一种‘软框架’,比较适合目前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杨烨说。
经济合作需人文先行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且存在可互惠互利的方面,中国企业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具有优势,而中东欧国家在清洁能源、环保技术和农业等领域有所专长。
中方曾提出,力争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额至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比目前翻番。杨烨认为,贸易额增长容易,难的是投资增长。“双方合作中中国政府设立的100亿美元专项贷款已经启动,但是双方企业谈拢的投资项目还不是很多,比较大型的投资很可能花费数年才能谈成。”
目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已经有促进双方地方政府交流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根据《布加勒斯特纲要》,这一会议机制也将得到强化。各种贸易会展、经贸论坛等也为双方企业直接对接搭建了桥梁。这些都有利于从务实层面上推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投资。
不过,在杨烨看来,要为经贸合作可持续发展作好铺垫,必需增进双方的人文交流,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中东欧国家,反之亦然。就她所知,在校学生在选择出国交流目的地的时候相对于中东欧会更倾向于西欧。
“虽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已具有60多年的历史,然而目前双方仍然存在不少对彼此的不了解和误解。”杨烨说,“对于很多中东欧国家百姓来说,中国是个遥远的未知国度。”
可喜的是,《布加勒斯特纲要》中提出了涵盖学术、媒体交流、文化旅游教育合作到签证政策一系列活跃双方人文交流合作的内容,这将进一步拉近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年轻一代之间的距离,为“传统友谊”增添新活力。
本报记者 陈慧稚
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11/29/content_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