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日前,记者来到了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颜德馨家里,这是一处散发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住宅,雪白的墙壁衬着明清样式的红木家具,显得十分素雅。
颜老热情地把记者领进了书房,开始娓娓道起了他从医的经历、他的家庭、他对中医事业的关注和与广东中医界合作的期望。
不久前,颜老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拿下一个上海市科委的重大项目———中医防治急性热病应急网络,研究总结中医药治疗非典、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热病的完整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以指导临床实践,该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就是广东省中医院。
“这个项目很多人想拿,但又不敢拿。”颜老说,“现在医院里,西医看急性病,中医看慢性病已经形成了习惯,中医接触急性发热病人的机会太少,都快把老祖宗治疗热性病的本事全丢掉了。这个担子很重,但我不怕,医生就是要有责任感,要有大元帅的气度,敢于和疾病作斗争。”一番话掷地有声,84岁的颜老,依然雄心万丈。
两代名医
《颜氏家训》主要是强调克己复礼,对此,颜德馨一直谨记在心,宽容待人,保持心胸豁达。颜德馨夫妇给儿孙们的家训也是“宽容、知足、健康”六字。
颜德馨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裔,1920年生于江苏丹阳。其父颜亦鲁也是一代名医,得孟河医派真传,擅长治疗肠胃病和妇科疾病。父亲的医学思想自然对颜德馨产生了影响,比如在膏方上,颜德馨喜用苍术,这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脾胃乃后天之本,没有脾胃的吸收,什么药都没用。”颜老强调。
但父亲对颜德馨最大的影响还是在为人道德方面。颜氏先祖颜之推曾著《颜氏家训》,非常有名,颜亦鲁也常拿《家训》教导子女,“《颜氏家训》主要是强调克己复礼。”颜老说,“颜回曾问孔子何者为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为人要谦虚,尊重他人。”对此颜德馨一直谨记在心,宽容待人,保持心胸豁达,“古人说,仁者寿,确实如此。”颜老笑着说,也许,能够在84岁的高龄眼不花,耳不聋,口齿清晰,手脚灵便,宅心仁厚也是秘诀之一吧。
注重家教的传统也被颜德馨传承了下来。颜老共有7个子女,每年除夕,散居在各地的子女和孙辈都要聚到上海颜老家里共迎新年,而颜氏夫妇则会向儿孙们赠字,借此进行教育。去年除夕,颜氏夫妇赠予儿孙们的是“宽容、知足、健康”六字,依然延续了《颜氏家训》中的思想。
创立体系
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面对磨难,有人逐渐消沉,有人却能从中汲取力量,颜德馨就是后一种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中医治疗血液病领域已经很有名气的颜德馨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迫停止诊务,下放到“五七干校”锻炼。但在“靠边站”的十年中,颜德馨对中医的认识却得到了升华,为他日后“衡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文革”开始后,颜德馨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异常艰苦,除了肉体上的折磨,还有不断的批斗和精神上的折磨。这时,颜德馨的病人们给了他很大的精神支持。有一次,颜德馨被批斗说他是“卖假药”的,好多病人马上反驳:“你们不要瞎讲,我们就是相信颜医生。”这些话语让颜老感动不已。入夜后,寒风凛冽,还是不断有病人来找颜德馨,颜老便设法偷偷跑出去给病人看病。病人的支持给了颜德馨极大的鼓励,他想,既然人民信任我的医术,我就应该给广大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从建国后到“文革”之前,颜德馨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病的治疗,在实践过程中,颜德馨已经初步萌发了“衡”的思想———扶正祛邪,固本清源,从而达致平衡。那么这种做法有没有理论根据?能不能延伸到其它疾病的治疗上去?颜德馨想到了《内经》上有这样两句话:“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中医有阴阳理论、气血理论、脏腑理论、经络理论等,颜老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渐渐领悟到气血流行全身,乃是脏腑、经络、形体、九窍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以流畅和平衡为贵,如果气血失去流畅就会产生瘀血,瘀血阻于体内,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血艰涩和失衡,这样势必影响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病变,所以治病养生,当重气血。由此,颜德馨对中医的体会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文革”后复出的第二年,颜德馨就出版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一书,以气血为纲,调气活血,而致平衡的祛病养生思想在颜德馨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最终在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外,创立了以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
“衡法”的提出给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曾有一位病人来找颜老看病,他长期患性功能衰退,以致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对于这种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就是补肾,但这位病人吃了很多补肾的药都没有用,颜老运用“衡法”治则,采用疏肝、理气、化淤的方法,几副药下去,病人十几年的老毛病就好了,夫妻感情得到了恢复,两人也有了爱情的结晶。
大师忧患
中国本土的中药生产,从选种、种植、采集、炮制,乃至包装,都存在问题。但从中医发展整体上看,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心的方面,中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别人是拿不走的。
但由于社会缺乏重视,年轻人又越来越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热爱中医,不愿意献身于中医事业,中医接班人就成了大问题。
虽然颜老为人豁达,但谈到中医发展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仍让他痛心疾首。比如在中药贸易方面,中国已远远落后于日本。“典型的如中国的六神丸,被日本人拿走了药方,改名叫救心丸,一年的出口额就是3亿美元。”颜老说。而中国本土的中药生产,从选种、种植、采集、炮制,乃至包装,都存在问题。
但从中医发展整体上看,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心的方面,“中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有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别人是拿不走的。即使有人拿走了药方,但不懂辨证治疗,也没有用处。”颜老说。
真正让颜老苦恼的是中医事业的接班人问题。如何寻找到在医术、精神、思想方面都能继承颜老衣钵的人,确实不容易。
颜老说,中医基本理论简单的说是“一、二、五、六”,一是指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是说看病要一元论,要抓住主要矛盾;二指中医看病要用两分法,按阴阳、气血、经络、虚实,辨证的看;五是五行相生相克要懂;六是指六经,太阳、阳明、少阳与太阴、少阴、厥阴,“一、二、五、六”作为一个中医必须要懂,但要从西医的角度去理解,很难。
“社会缺乏重视,年轻人又越来越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些学习中医的人本身就对中医理论有怀疑,不热爱中医,不愿意献身于中医事业,中医接班人就成了大问题。”颜老叹息道。
一次,颜老与广东中医界的泰斗———邓铁涛谈起了培养接班人的困难,引起了邓老和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的共鸣,三方一拍即合,在广东省中医院建立起中医实习基地,随后又开展了广东中医界向全国名老中医“拜师学艺”的活动,着力在广东培养中医事业的接班人。广东中医界的热忱打动了颜老,他表示愿意拿出全部的心血来培养广东的中医人才。
杏林名医薪传岭南篇③
颜德馨
本期名医颜德馨 广东徒弟杨志敏 严夏
人物档案
颜德馨,1920年11月生于江苏丹阳,13岁开始学习中医典籍《素问》,16岁插班进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就读。1939年毕业后进入上海自立私人诊所。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第一届黄浦“卫协”执行委员及秘书组组长,兼中医师业务组组长等职。颜德馨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探索,成果丰富,2003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特授予终身成就奖。现为上海同济大学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学术成就
颜德馨是中医“衡法”治则的创始人,临床上立足于气血学说,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学术观点。历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多部。著有《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膏方真迹》等。
弟子眼中的大师
去年SARS肆虐期间,我正在香港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进行“抗非典”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我一时也感到非常焦虑,打电话向颜老请教,颜老大胆地鼓励我:“没有中医拿不下来的病,有老师在,你怕什么!”一席话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颜老一直向我们这些弟子强调,不要光学习他的一方一药,还要注意培养面对疾病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以及将中医事业发扬光大的责任感、使命感,而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颜老身上最宝贵的品质。“甘将心血勤耕耘,期卜它年一片红”,这是颜老为中医传承穷尽一生心力的写照。
(广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志敏)
摘自:广州日报 2004年06月02日 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