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山海同舟二十载 感恩奋进谱新篇

——同济大学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工作实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5-10-22  浏览:

巍巍井冈山,滔滔黄浦江,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因一份为革命后代创造更加优质教育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走到了一起。200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统一部署,百年名校同济大学正式开启了以“三个行动计划和共演一台戏”为工作主轴、以“四个显著提升”为战略目标的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的工作,为革命老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精心策划——构建对口支援工作体系

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之初,两校就立足长远,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建立了由双方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构建了系统完备的工作体系,确保对口支援工作高位推动、高效运行。

20年间,双方校领导互访达162人次,定期召开工作例会41次,院级层面互访交流近2000人次,同济大学派出9位专家挂职井冈山大学校领导,形成了从校级战略谋划到院系精准对接、从师资互访到学生交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协作网络,形成了稳定的工作体系,为对口支援工作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同台共演——奏响“四个显著提升”的“协奏曲”

办学层次实现历史性提升。在同济大学二十载的倾力支持下,井冈山大学办学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2007年,学校成功实现“更名揭牌、省部共建和体制上划”三大办学目标;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4年,新增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被增列为江西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重点建设单位。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实现结构性提升。在同济大学的帮扶下,通过“教师进修、学历提升、导师互聘、银龄行动”等多维路径,井冈山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焕发出新活力。20年来,116名青年教师赴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13名管理干部赴同济大学挂职锻炼,234名教师赴沪进修,提升了学校的师资水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兼职博导硕导互聘机制相继建立,国家人才项目实现全面突破,省部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人次突破200。

学科建设水平实现系统性提升。依托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井冈山大学构建起“红、绿、古、金”特色学科体系,获批省级高水平学科1个、重点学科6个、一流学科2个。2024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博士立项建设点,学科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两校联合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共建“井冈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024年,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论文4篇,实现历史性突破。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方位提升。两校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成为对口支援的亮丽名片。自2010年以来,井冈山大学共选派16批819名学生赴同济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覆盖31个专业,联合培养学生年均考研升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获得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中获国家奖项超1600项,涌现出一批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为代表的优秀学子。

品牌打造——塑造对口支援特色名片

共铸红色文化精品。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品牌项目。在同济大学的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下,这部作品从初具雏形的舞剧提升为高水平的音乐舞蹈史诗。团队应邀赴全国各地演出,连续公演20年,共演出290余场,累计观众30余万人次,成为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

共建联合培养通道。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是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又一创新实践。自2010年启动以来,已形成覆盖专业广、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的模式,提升了井冈山大学的生源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共创学术交流平台。“同济学术周”自2010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5届,成为两校学术交流的重要品牌。231人次同济专家学者先后来到井冈山大学举办253场专题报告和研讨会,年均上万名师生参与,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展望未来——携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展望未来,站在20年合作的新起点,两校将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五大同心行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强化、科研创新、党建思政领域全面深化合作,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走深走实,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十载同心实干,春华秋实。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用真诚与智慧、责任与担当,共同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革命老区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新时代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同济经验”。(肖洪海 胡正佩)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0/21/content_144747_18974347.htm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