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解放日报】打通“堵”点,共向无碍未来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25-05-12  浏览:

近年来,杨浦滨江已经从昔日的“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成为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伴随着无障碍环境改造,沿途的慢行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本报资料图片

东方渔人码头广场无障碍通道建设的完成,实现了从地面道路到滨江第一景观面的无障碍贯通。

垂江通道建设允许变通。图中木栈道的铺设虽然不完全符合无障碍通道规范,但有效缩短了市民的通行距离,并更好地融入了环境。

如遇无障碍堵点,可以通过多方协商找到合理的改进方案。图为经微改造,丹东路码头无障碍路线中断问题得到改善。除特别标注,均受访者供图

这个五一小长假,当市民游客徜徉于景区、商圈时,发现坐着轮椅随家人一同出游的长者多了;随着更多无障碍卫生间被投入使用,体弱者、举家出行者需互相照应时有了更便利、灵活的选择;腿脚不便者坐地铁的频率增高……上海这座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正迎来全面提升。

然而,在不少长期关注、研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家、学者看来,无障碍事业的长足发展还面临一些“堵”点。

如果可以在这些点上略作疏通,不仅有望助力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而且,处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全人群(不只是残障人士、弱体力者)都将从中受益。

本报记者 柳森

从无到有 从有到好

积跬步以至千里

前不久,同济大学迎来了一场“无障碍”浓度极高的展览——全国城市无障碍优秀案例联展巡展。

此番巡展内容丰富,不仅汇集了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精品案例,还同期呈现了同济大学包容性城市研究平台的重要研究成果。

记者在现场看到,案例展以“国之大者”“法之溯源”“法之践行”开篇,介绍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以来举国上下对无障碍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视与支持;“行之为民”“规之方圆”“居之无碍”等篇章,聚焦了各个城市紧抓城市更新、重大赛事举办等契机,大力推动无障碍、适老化等民生实践的优秀案例。

通过参展案例可以看到: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优秀案例都是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先进技术与规范施工的集大成者。且时至今日,无障碍事业发展已非城市专利,其火种如星火般燎原,触角遍及包括社区、住宅、镇街、乡村在内的祖国大江南北的角角落落。

跟随一位残障人士参会嘉宾的脚步,记者先后“游览”了厦门山海无障碍健康步道、山东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无障碍景区、杭州亚残运会场馆无障碍设施、康复大学“创新核”片区、国家残疾人冰山运动比赛训练馆、北京前门大栅栏那伽树无障碍咖啡集合店……

当拄着双拐的他走到湖南宜章莽山全程无障碍山岳景区实景图前,兴奋地与同行的朋友讲述内心对眼前壮阔景色的向往时,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观众都放慢了脚步、凑上前去驻足聆听。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残联第七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来到展览现场,全程旁听了巡展开幕式后举行的“老龄化社会的无障碍环境”研讨会。

作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吕世明一边倾听发言者的讲述,一边不时地跟进评论并提问。他的提问大多结合平日里的亲身经历,让发言者在认真回应之余,免不了感到一丝紧张和来自责任感的压力。

当吕世明直陈当天会议所在大楼的无障碍卫生间问题时,在场的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连忙带着歉意解释:在最近的一次翻新中,该教学楼竟然忘记了无障碍卫生间的建设。

吕世明告诉大家,发生“忘建无障碍卫生间”这样的事“再正常不过”,却体现出无障碍事业的发展现状——伴随着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正式实施,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程被按下快进键,正从“从无到有”迈向“从有到好”,而在此过程中,不少公共场所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仍存在缺失或“建了却不好用、不可用”的尴尬。

吃喝拉撒是人之常情,如果一个人连卫生间都不能正常使用,那他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损害,他的人格尊严、生活品质就无从谈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吕世明每到一处城市级地标建筑,都会留意其无障碍卫生间配套与建设情况。

“有些无障碍设施很好改,比如坡道坡度太陡,可以重新设计一下路线,缺扶手了直接装配一套就行。但无障碍卫生间不好改,它需要整套设施都达标。”吕世明对城市级地标建筑寄予厚望,希望它们能够积极作为,做无障碍卫生间建设方面的表率。“无障碍最大的精髓,是保障安全、提供便捷、保证合理。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还得一步一个脚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吕世明补充道。

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

的痛点与难点

下一步,如何深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当天的研讨会上,上海市无障碍专家组组长祝长康详解了上海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新成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主管何斌介绍了上海地铁既有线路的无障碍建设进展,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渠道与运营管理部经理陈婷阐述了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以无障碍理念破题新质服务”的创新实践,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研究所所长邵丹分享了“上海残疾人无障碍出行特征与展望”研究报告。来自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冯苏苇教授课题组,则带来了他们研究“交通适老化政策实施路径”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每一位分享者的发言仿佛一块块拼图,把它们合在一起,一幅社会各界同频共振、多向奔赴的未来蓝图呼之欲出。但眼下要实现这张蓝图,注定并非坦途。

1981年,尚在幼年的王森失去了一条腿。“当年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个孩子怎么办’。上学时,学校里的卫生间都是蹲着的,没有坐便器。我每一次上卫生间都很困难……”一晃,40多年过去了。“现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商场都有无障碍卫生间”,这个天翻地覆的变化让王森感慨万千。

王森接下来的讲述,把整场研讨推向纵深。不仅因为他本人就是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受益者,还因为如今身为上海肢残人协会副主席的他,是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身体力行者。

在参与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王森对上海近年来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有了更全面的观察与感受: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速度非常快;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力度很大;社会对残障人群的包容度和关注度在不断延伸。“换在30多年前,很难想象可以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无障碍’这个主题,讨论怎样为一个失能和需要帮助的群体做点什么,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长期参与无障碍促进工作的王森,当然也看到了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痛点与难点——

首当其冲的是,不同的人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可度和包容度不一。

王森做了十多年静安区残联的兼职副理事长。静安区已连续多年,每年改造100条社区内部的无障碍坡道。“为了推动这项工作落地,每年都会围绕这些坡道具体怎么铺等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王森发现,“不同想法之间存在的距离还挺大”。

另一个常见的痛点也是难点:无障碍设施建设系统性、连贯性欠缺。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点状分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设计在大部分情况下问题不大,但时不时地会向残障人士发难。比如,只要动线中存有一级被忽略的台阶,仅仅是这一级台阶,就会挡住轮椅伙伴的去路。”王森还发现,同为残障人士,轮椅伙伴、盲人、听障人士在出行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不同的。“未来,是不是可以在系统化设计的过程中,把以上三类人群的路线规划出来,至少让他们可以顺利抵达生活中那些必去的公共服务设施?”王森建议。

此外,无障碍设施的后续管理有待完善,也是一个切实存在的痛点与难点。

每到一处无障碍卫生间,王森都会留心打开门看一看,它是否被正常使用、维护,有没有被占用或改作他用。“一些地铁出口处的无障碍坡道,时不时地会被随意停放的非机动车、共享单车挡住。面对这样的情况,健全人可以使点劲把‘障碍’搬离,拄拐杖、坐轮椅的伙伴怎么办?一些商业设施周边的步行通道为了防止自行车等无序通过,设置了阻拦物(呈杆状、球状等)。如果阻拦物间距过窄,就会阻挡轮椅、残疾车的通行。”王森的陈述引人深思。

以需求为基石的

杨浦滨江实践

事实上,王森关注到的这些痛点和难点,不只对残障人士有意义,对相对于残障人士而言的“健全人”也有意义。

人生是一条长河,谁能保证自己没个头疼脑热、体力不支、腿脚不便的时候呢?在那些或多或少有点脆弱的时刻,无障碍设施的存在,就好比在我们所有人的身边,多了一位友善的朋友、一份温暖的倚靠。

在前述巡展中,“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入选为优秀案例。此番实践的参与者之一、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张恺忆及参与该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深感这不仅是一次高规格的演练,更让自己和同事接受了观念的洗礼,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领悟。

由张恺领衔的团队是以党支部活动的形式,参与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的。虽然大家都是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精兵强将,但参加无障碍环境建设从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在整个团队还是首次。

杨浦滨江岸线总长15.5公里。2019年9月,杨浦滨江实现了南段滨江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以下简称“贯通段”)的全面开放。同济规划院团队需要对5.5公里贯通段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为此编制而成的“导则”,将持续推广至整个杨浦滨江。

2022年10月底,全长1.2公里的“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段”)顺利建成。在硬件建设方面,打通无障碍主通道,对扶手、台阶、公共厕所、城市道路入口等20多个节点设施进行了无障碍提升改造,使残障人群可以更方便地到达亲水平台,使推婴儿车的家庭、用轮椅出行的老人、短期受伤的市民可以走进滨江;增设盲文标识牌、轮椅位标识、低位饮水机;增补残疾车停车位;建设了一江一河首个阳光综合服务中心。在软件方面,搭建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信息无障碍管理平台;创建多个新的应用场景,包括小程序导览、语音导览、户外求助系统、设备借还管理系统等。

张恺在接受专访时告诉记者,“换位思考、需求为石”是此番实践给与整个团队的最大收获。“所有改建的实现,要特别感谢杨浦区残联聋协、盲协、肢协、智残亲友会、腾辉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和大量残障人士志愿者,是他们为我们的前期调研提供大力支持。没有他们将自己长期遭遇的‘痛’‘苦’‘难’转化为‘设施刚需’,对我们倾情相授,我们一定会多走很多弯路,一不小心还会造成公共资源的低效投入甚至是浪费。”

如今,1.2公里示范段建设成效初显。尤其是东方渔人码头广场无障碍通道建设的完成,实现了从地面道路到滨江第一景观面的无障碍贯通。这条一路无碍的“捷径”,直接拉近了所有市民抵达“最美滨江视野”的距离。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通行无障碍,还涉及信息无障碍、服务无障碍,归根结底是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并且想尽办法,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尽可能多的人从中受益。”当看到上述几个“无障碍”在整个“示范段”均有贯彻,且几乎全年龄段的市民、游客都可以从此番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受益,张恺和同事们成就感倍增。

为弱体力者赋能

就是为城市赋能

“当下,无障碍环境建设最大的‘堵点’在于刷新理念、凝聚共识。”回望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结缘的20余年,同济大学潘海啸教授告诉记者:“无障碍环境建设本质上是为弱体力者赋能,而为弱体力者赋能,就是为城市赋能。一个可以方便更多人、成就更多人的城市没理由不被尊重、喜欢。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且有温度的城市,一定会成为一个更具活力、更有吸引力的城市。”

1989年,潘海啸开始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事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后30多年,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城市土地使用与城市交通规划、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低碳城市、城市空间战略模型、城市交通空间的管理和设计等。深厚的积累,让他深谙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

“作为一个有机体,城市必须运动和迭代循环。如果没有运动和迭代循环,这个城市就不会进步,它就是老化的。而运动和循环迭代的发生,取决于大量的功效性活动。”潘教授所说的“功效性活动”,包括人的空间位移、空间使用、认知拓展、社会参与、就业与自我实现等等。

正是站在这样的格局上看城市,潘海啸教授坚定地认为,“无碍通行”于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益。即便是对于所谓的“健全人”而言,一生中总会出现“弱体力”的情况。如果一直无法实现顺畅的空间位移和空间使用,人的认知能力发展也会受限,其认知水平就无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上海已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城市共建、共治、共享创造更好的条件,面向全人群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整座城市形成公平、包容、友好的氛围。”潘海啸指出。

举目寰宇,高品质的城市发展一定是基础性功效需求与高层次精神需求在城市空间中的相互耦合。过去数年,潘海啸教授研究团队围绕“包容性城市”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无论是在社区、校园、医院、农村,还是在轨道交通、公共设施所在的空间,通行障碍的减少、弱化,都有助于让更多人享有平等、便利的生活,有利于帮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包容性城市的建设中来。无论是老年人、残障人士,还是有特殊需求的群体,都能够从在城市自由、自如地行动中收获尊严和幸福感。

“我们一方面要告诉大家,现在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有法可依,要做到有法必依,依法开展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要把无障碍环境建设,从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看得见摸不着的状态,转化为更透明、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状态,并且把这种状态持续传递下去。”在潘海啸看来,这种现象本身就是社会最基本细胞的良性化。“如果我们每一个社会细胞都纠结于是否要跨出家门,这个社会怎么会变得更和谐呢?”

潘海啸教授期待:“更多人通过我们重新塑造的环境,达成自我实现的目的。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弱体力者,都值得拥有更具活力的城市生活。”

作者:柳森

链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5-05-12&id=434772&page=13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