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观新闻】宁可倒贴也要扶持中小企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如何挖掘“金钥匙”?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09-08  浏览:

与同济大学一条马路之隔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可谓“小身材、大智慧”!3万多平方米的杨浦同济科技园,虽然面积只有环同济核心圈的三十分之一,但产值却占九分之一,2021年总产值达到63亿元。

小麻雀,为何有大产值?原来,同济科技园内的注册企业“小而精”——在园区中小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百家、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50家、上海市小巨人企业6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32家,园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2000余项。

上海有那么多大学科技园,围绕着大学推动智力成果转化的做法屡见不鲜,但如环同济这样从自发到政府引导,形成一个成熟的行业集聚圈层却并不多见。十多年来,环同济从一条街,几个点,划成一个圈的发展历程,或能为上海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大学城经济”提供一个样本。

【“更细颗粒度”的服务】

2008年,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张文标正面临着就业抉择。在校期间的参赛和创业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张文标迅速召集了一支创业团队,成功申请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的15万元启动资金,在同济科技园注册成立了上海同臣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臣环保)。

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眼前的障碍着实不小——从注册公司、建立账户,到日常运作,市场推广、建造厂房、走访客户、签订合同、招录员工……一波波随时出现的新问题接踵而来。

“既做老板又当工人。”用这句话来形容创业初期,实不为过。创业最艰难的时刻,张文标白天穿着体面的西装拜访客户,晚上又灰头土脸钻进厂房装配产品,还要抽空到市场采购材料。此时,同济科技园为他们提供了优惠便捷的办公场所,一系列针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和活动。“时时近在身边的陪伴,让大学生创业不孤单,创业之路走得更踏实。”同济科技园总经理戴大勇说。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使订单随之增加,公司销售额逐渐增长。此时,同济科技园也开始为同臣环保申请各类科技项目、行业资质、地区项目提供助力。当销售额突破亿元后,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场所又成了瓶颈。为此,同济科技园特地腾出一整层楼,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优惠。

同臣环保依托高校产学研资源,不断研发迭代自己的产品技术,在污泥处理处置领域,形成了行业“补短板”“填空白”的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5项(含1项美国PCT)。近13年的发展,公司业务遍布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行业领先的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及技术服务提供商。

如果把注册企业比作种子的破土生长,同济科技园的另一重要工作便是“播种”。“各个科技园都有服务,但我们要追求‘更细颗粒度’的服务。”戴大勇说。同济科技园近年来建立起“三全五环”创新服务模式,即针对同济师生创业的“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服务体系,涵盖“创新启蒙、创业教育、创业资助、创业关怀、创业加速”五个环节。这一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基础是“需求牵引”原则,通过和大量创业者的沟通、创业企业的实地走访,基于实际需求的逻辑去优化、完善创业服务各个环节。

比如说,有的小企业聘不起专业的财务人员,园区便提供财务代理,每个财务专员服务的企业数有限,收取的服务费也大大低于市场价格,等于是园区倒贴钱在为企业做服务。“做细致的服务,让小企业也发展得很稳。哪怕是倒贴。”戴大勇介绍说,十几年来,园区的创业基金共资助293个同济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资助金额共计6434万元;园区共资助228个创业项目,资助金额共计5597万元,“一颗又一颗创业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

【“同家军”的生态圈】

十多年来,同济科技园培育了许多像同臣环保这样的创业种子,90%的创业种子得以生根发芽……

这些在外人眼中“稚嫩”的创业企业,在同济科技园的悉心扶持下,3年存活率高达90%以上,而社会上创业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年不到。这其中,有的企业直接由同济师生和校友做创始人,有的企业科技成果来自同济大学,还有的企业长期和同济大学教授做合作……各种“同济元素”占比高达78%。据统计,仅在杨浦核心区,来自同济大学的技术或成果就有554项,与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相关的成果586项,师生创业项目457项。

“说到底,我们还是同济系的‘同家军’,同济周边有生态,最适合我们。”这是不少创业企业始终不离开同济科技园的原因。

承接大学优势学科外溢和师生创业,同济大学携手杨浦区,拆除校区与城区、社区之间有形与无形围墙,四平路校区周边以同济师生校友创业为主的设计类上下游企业进一步集聚。从“设计一条街”到国内现代设计企业最多的集聚区,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周边形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6平方公里集聚了3000余家知识创新型企业。近年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极为迅速,2020年,总产出近500亿元;2021年,环同济又提出力争到2025年总产出达到1000亿元。

外溢效应还体现在“城市更新”上。同济大学着眼身边,深入学校周边的老社区、老弄堂,研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需求,改造社区业态。同济大学与杨浦区四平街道社区联手打造的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区,赋予老旧社区以创新活力,成为大学科技园与城区共融共生的又一典范。

围绕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同济大学还牵头改造了1028弄街区,在保留原有绿化面积,增加绿化区域公共座椅,满足社区沟通的需求;开发街区墙面的多种应用方式,为儿童增加攀岩、涂鸦等多种游戏场所;根据现有生活场景,增设一些公共阅读箱、集中晾晒区等生活节点……充满设计感的改造激发了社区活力,创意从实验室向社区内部延伸。这是社区与大学联动,实现共融共生的一个“试验场”。“在设计与社区的深度融合中,社区居民、创业者、大学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高校人才在社区找到用武之地,也为社区带来了创新与活力。”

【从8000到20万平方米】

作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科技园在成立伊始,就注重依靠校地合作。作为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中的核心要素,同济科技园积累了校区、社区和园区的“三区联动”推动经验,并在与虹口、普陀和嘉定等区校合作中加以复制推广。

从“8000平方米的学校旧厂房”起步,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同济科技园已建成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五个分园区和两个基地,获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其孵化器也是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同济科技园区的上海分布图上,除杨浦核心园外,还有虹口园区、普陀园区、嘉定园区以及孵化器基地。其中,杨浦核心园、孵化器基地和虹口园区围绕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布局和建设,形成了大设计产业、绿色技术产业集群;普陀园区围绕同济大学沪西校区布局和建设,以轨道交通与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导;嘉定园区围绕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布局和建设,正在形成智慧交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为了打造同济的创业者生态圈,2018年,同济科技园开启“启帆计划”,为创业者全方位赋能。截至目前,在科技园和同济校友企业中已遴选了30家优质企业入选“启帆计划”,涉及智慧建筑、节能环保、数字科技、创新医疗等6大行业。其中34%的企业营业收入已经迈过亿元关卡,有独角兽企业2家;80%企业已经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市级以上(含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占比52%。“启帆计划”将通过一系列的赋能服务,在两年左右助推3-5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未来,同济科技园将瞄准“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的目标,进一步机制体制创新,着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产学研融通创新的示范平台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国内领先的具有同济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作者:李蕾

链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25822&sid=67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