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印象中,与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建筑总是挂着红旗,总是充满沧桑感。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师笔下的图纸却向我们呈现了突破传统观念,全新的革命历史建筑。在这红色的八月,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他们设计的“八一起义纪念馆”和“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两座建筑。二者大胆简约的线条和内敛深沉的艺术表达定能让您对“红色建筑”产生新的认识。
“八一起义纪念馆”和“井冈山革
命历史博物馆”的旧馆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老楼风尘仆仆地走过半个世纪,迈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教育后代,它们亟需对自身来一次“革命”。
“纪念馆”的新陈列大楼将矗立在旧馆的旁边,两栋建筑呈直角。二者在建筑符号上,如内院的设置,窗框的造型等,有颇多相似,由此保持了城市机理的连续性和规律性。新楼整体被设计成长方体,寓意革命的摇篮。大楼中间围绕内庭园成折线的墙面表现了革命曲折的道路。而入口处由倾斜墙面构成的巨大的红色八一文字图案则使这栋立面没有太多修饰的灰色建筑拥有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入口广场的景观设计上,以增群教授为主的设计师们更是匠心独具,采用高出地面1-2厘米的毛石材质,成射线状分散于整个广场中,暗示起义时全国各地的革命者为了一个信念汇集于此。为了将新旧两楼连为一体,设计师又特意在其间添加一道红色玻璃墙体,作为通道的同时又象征了中国革命突破重重阻挠冲向胜利。
新的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个建筑犹如从山体中喷薄而出,暗示中国革命的洪流势不可挡,又借用“五指峰”的形象作为主建筑的形态,表现中国共产党人顶天立地的气概和品质。入口处那扇门的意象显示出井冈山作为革命起点的重要意义。设计负责人伍力之教授在设计建筑造型时吸取赣南民居“围屋”特点,体现了博物馆的地域特色亦使其获得良好的自然光线和通风效果。整座建筑被贯穿新馆东西,以红砂岩铺就的“革命之路”一分为二,呈现出对称的和谐美。
两处建筑都采用现代的建筑材料,运用富有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将先烈的革命精神灌注进全新的载体中。有一点陌生,却带着一丝亲切,崭新的红色空间诠释,谱写了一曲新的赞歌。
新民晚报 200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