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让新感悟凝固在今天

来源:   时间:2005-08-03  浏览:

    访谈人:陈康诠(八一起义纪念馆设计参与者)张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设计参与者)

    记者:这两栋建筑和我国以往的“红色建筑”在外观上有很大差别,在设计时,旧有的程式有没有对你们产生影响?

    张:现在还有很多新建的革命建筑造得很具象,有红旗、火炬什么的,但我们设计革命建筑时更注重精神表达。比如,博物馆建筑整体的“五指峰”意象,我们采用了墙面内收的处理,很虚,很纯粹,不过表达得很好。

    陈:建筑的风格是和时代一起在变的。如今的建筑材料、建造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设计也应该与时俱进。一味模仿旧楼做“假古董”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运用新型材质去构造新型建筑。

    记者:从效果图上看,尤其是新老比肩而立的“八一起义纪念馆”,两者反差是很强烈的。虽然纪念馆的主体还是老楼,但新楼的存在会不会喧宾夺主?

    陈:将两栋楼这样设置是为了产生一种“历史对话”的效果。在新楼的设计上我们融进了不少旧楼的特征性符号,比如内院,比如窗框,并延续了旧址的空间特性。但这不是简单模仿,旧楼是砖木结构的,而新楼采用大面积石材和玻璃墙面。不同材质的两栋楼并置,“对话”感就更明显了。在立面设计上,我们运用了简洁明快的线条,这样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烘托旧楼,产生对比。

    记者:纪念馆是扩建,博物馆则是重建。相比新的纪念馆,新博物馆的设计中传统、民族因素似乎更多些。

    张:这和建筑所在的位置有关。纪念馆所在地是南昌的市中心,周围有很多现代化建筑,所以这样一幢楼放那里并不突兀。博物馆依山面水,与茨坪革命旧址群隔湖相望,周围都是富有乡土味的建筑。因此我们选择了当地民居——“围屋”作为博物馆的建筑主体形象。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博物馆庞大的建筑自然地融入周围的景物,而且针对当地多雨潮湿的天气,进深浅、通风好的“围屋”更确保了馆内藏品能有良好的展出环境。

    记者:当年贝聿铭先生在卢浮宫入口立了座玻璃金字塔引来轩然大波,新事物的诞生总伴着议论与怀疑,作为设计参与者,你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两个设计作品的呢?

    陈:我相信我们的设计是充分表现了“八一”精神并给予它全新的解释了。它的色彩、线条,在今天可能会让人难以接受,但看看欧美社会,曾经繁复的教堂建筑现在都日趋简约且为人推崇。我们也应该换换旧思想,改改旧印象。

    张:原来的博物馆就是专为宣传“井冈山精神”而建的。现在我们要建个新的,让那些文物有个新的载体。可能再过100年,又有人推倒我们的,造更新的。我们想做的,就是建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色建筑”。

    

    ●井岗山博物鸟瞰图

    ●八一纪念馆内院图

    ●八一纪念馆侧立面

    ●八一纪念馆鸟瞰图

    ●八一纪念馆中景

    ●井岗山博物馆内景图

    ●八一纪念馆侧景

    ●井岗山博物馆四面设计效果图

                    新民晚报 2005-8-2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