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上海算细帐 要创资源节约型“中国模式”

来源:   时间:2005-07-06  浏览:

    专家指出,上海要实现经济总量4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现有资源生产率得提高5倍

  按照现行发展速度估算,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比2000年增加10%-20%,人均GDP将从2000年的800美元递增至3000美元;届时,全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将是现在的4到5倍,而现实的回答却是“根本不可能”!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专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诸大建,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仅呼唤的是一种从小事做起的节能意识,更是一种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举目远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正站在一个三叉路口——A模式:GDP翻番,资源同比例消耗或更高比例消耗;B模式:GDP翻番,资源消耗不增长;C模式:资源消耗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仔细思考,A模式不可能,B模式太理想”,诸大建说,“眼前的现实要求我国选择C模式,即‘China(中国)模式’,走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

  同样的选择摆在上海面前。2000年,上海人均GDP为4000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接近2万美元:对于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的上海而言,未来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稀缺程度比全国更高,所要求的集约力度则更大。

  如果用“每平方公里GDP”来衡量一个城市的资源生产率(或生态效率),目前,上海的水平只有汉城的61%、纽约的50%、巴黎的43%和东京的1/3。再看看“每公斤垃圾GDP”,上海为8美元,东京高达38.8美元,是上海的4.85倍。这表明,上海现阶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靠的仍是资源消耗。

  反过来计算。2020年,上海经济总量将达4000亿美元,按照目前的资源生产率计算,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9018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1.5个上海,这意味着把整个上海面积用于经济发展都不够用!回到现实,6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只能拿出1/3土地(即2000平方公里)用于工业生产,要实现4000亿美元的宏伟目标,现有的资源生产率还得提高5倍。

  诸大建说,一座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应有之意,是在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原材料这四个要素上成倍节约,让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并进。在技术创新环节,全过程节约的理念必须贯穿始终。以一张报纸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原材料选择、生产加工到废弃物排放甚至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得加以改进。只有每个环节节约了,整个系统才会节约化运转。在体制创新环节,政府的先导示范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市民的节约意识。只有党政机关做到了,企业和市民才可能上行下效。

        (任荃)2005年07月05日  文汇报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