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外国人称为“一点气派”也没有的“双钱”品牌,昨天接到一张“大单”: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指定“双钱”载重全钢胎为其新推出的大型客车配套轮胎,一开口就要订5万套!这让已经供不应求的“双钱”生产线有点“措手不及”。昨天晚上,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董事长范宪忙着调整生产资源,优先满足国际市场的“大单”。
“双钱”品牌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首次进入欧美市场时却颇有戏剧性:当时北美联合轮胎销售公司销售经理到上海谈生意时听说轮胎的牌子叫“双钱”,头就摇得像拨浪鼓:“‘双钱’的英文名称是‘DOUBLE COIN’,也就是‘两个硬币’,一点气派也没有,一个美元有多少个COIN?美国人不会买它的,这个品牌必须改名。”但自信的“双钱”人拒绝了他的要求。那年,“双钱”试水美国市场,出口额仅10多万美元。
然而,经过数年努力,“双钱”品牌已经在欧美市场站稳了脚跟,成了美国中档轮胎市场的价格“晴雨表”。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双钱”轮胎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为3%,澳大利亚市场为12%、新西兰市场为15%。而在欧洲,他们仅2名销售员一年却做成了1500万美元的生意。2004年,“双钱”出口全钢胎达88.5万套、斜交胎27万条,总计创汇1.07亿美元,利润比上年增加52.7%,达1.15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增加32.72%。
“双钱”轮胎不仅走俏欧美澳,还保持中国市场销售第一、中国名牌称号。上轮集团还是国内唯一的“先付款再发货”的轮胎公司,四年里没有一分应收账款。最近,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董事长范宪再问“双钱”的那位北美市场的代理商:“你看‘双钱’的牌子要不要改掉?”那位代理商连连摇头:“不能改,不能改。现在‘双钱’在美国已经像中国的青岛啤酒一样有名了。”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双钱”轮胎打开国际市场的“秘诀”是什么呢?
答案是依靠科技创新。2003年,“双钱”的科技创新投入为7817万元;2004年的科技投入达到了10544万元。为了赶上世界顶尖品牌,他们与海内外的大学、研究院所合作,不惜以百万元以上的年薪请来一流的专家,建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体系。他们与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合作,针对大巴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运行、旅客希望车辆噪声低的新需求,对现有轮胎的花纹进行优化设计,开发出了“低噪声轮胎”。他们与华南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高分子材料系合作研究轮胎“硫化温度场、温度分布的历程”,向“车辆高速行驶时轮胎所受应力分布、温度分布对轮胎寿命影响”的难题发起冲击。他们运用“有限元”技术,开发出大型全钢丝工程子午胎,大受欧美澳市场的欢迎。
如今,一批科研新锐团队已经成长起来。去年,该公司已获专利达57项,平均每周推出一个新品。美国市场上的一只轮胎,通常翻新2次,而“双钱”最多的可以翻新6次。创新让“双钱”成为美国市场中档板块的领军品牌。
文汇报2005.06.22 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