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25年度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所   时间:2025-07-15  浏览:

7月12日至1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25年度学术年会——教育强国战略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及教育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政策与规划展开深入研讨。

12日下午,专委会2025年度理事会率先召开。会议由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主持。专委会秘书长熊建辉研究员作年度工作报告,从坚持政治办会、科研强会、服务立会、活动兴会、科学治会五个方面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随后,熊建辉秘书长就“数字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知彼工程’:构建中国自主全球教育研究体系的探索”作专题报告,介绍了全球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该平台已覆盖195个国家和36个国际组织的教育信息,将为会员提供免费注册使用服务。此外,会议还进行了选举增补工作,共计增补了27名理事、9名常务理事、2名副理事长及5名学术委员会委员。最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康宁发表讲话,对新当选成员表示祝贺,感谢会员们的支持,强调了专委会平台的重要意义,指出要聚焦国家重要政策走向,探索教育强国战略研究的新路径。

13日上午,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学术年会拉开帷幕。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致开幕词,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阐述本次年会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召开的意义,期待嘉宾提出有价值的成果和建议,并介绍了同济大学在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随后,他代表团队发布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介绍了该指数的研发背景、指标体系、数据来源、评价结果及相关建议,该指数评估了50个国家,美国、中国、瑞士等国家位居前列。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范国睿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教育发展有新趋势,我国处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期,本次年会聚焦教育政策与规划,围绕“十四五”与“十五五”规划衔接展开,意义重大,期待大会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学术和政策支撑。

随后,同济大学管理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刘兴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邬志辉、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蔡三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鲍传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杨钋、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教授王运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孟照海等多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分别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适配、人口变化与教育服务供给、战略教育人才培养、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县域教育治理、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及治理、教育学知识供给等角度,深入剖析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13日下午,会议设置了两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与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和“高等教育结构转型与科技战略”展开深入讨论。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就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教师教育现代化指数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布局调整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与互动。在“拔尖创新人才涌现的生态困境与政策突破”议题中,李璐、王光明、涂端午、汪开寿、霍翠芳等专家分别就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教师教育现代化、教育对外开放、地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乡村学校布局优化等内容分享见解。朱益明、田志磊、谭红、周华松、陈梅等专家在与谈环节进一步补充,从人才培养理念、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思路。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适配机制”议题中,岳昌君、王传毅、张凤娟、兰国帅、李阳杰等专家结合各自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学科布局调整、学科会聚、高等教育5.0、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等问题,刘虹、罗志敏、谌晓芹、毛建青等专家在与谈中提出了多方协同、资源交换、关注学生兴趣等具体建议。这些讨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解决教育领域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方案。

此次系列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教育政策与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多方智慧的碰撞与汇聚,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共识与实践思路,将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引。(陈一鸣)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