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没有什么天赋异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瑛破茧成长

来源: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25-04-14  浏览:

从大别山到同济,有这样一位女生,她破茧追光,破界成长,从水泥路的受益者到绿色环保科普的推广者,再到百项校园创新项目的组织者,她不忘来时路,用坚韧和毅力勇敢突破自己,尽自己所能用行动照亮他人。

她就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瑛,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感受那份温暖人心的力量。

“今天的我,比昨天做得更好。”

陈瑛出生在大别山的一个偏远山村,直到上小学后,家门口才通了水泥路。压路机轰隆隆开进村口的那一刻,她攥紧书包带许愿:“我要把这条路走到更远的地方。”从此,她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中考时,她以全县第38名的好成绩考入了全县最好的省重点高中实验班,三年后,又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踏入了同济大学的校门。

初入同济,面对从山村到上海的变化,陈瑛曾感到不适应。在老师和小伙伴的陪伴下,她明白,青春就是充满挑战的,只要大胆走出第一步就算成长。于是,她开始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勇敢地突破内心的屏障,不给自己设限。她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在课堂上和社团里逐渐愿意上台汇报,虽然刚走上讲台的她会感到手足无措,但在一次次的努力准备和自我打气后,慢慢地她能够放松地站在台上,自信流畅地介绍自己的项目成果。她说,“我经常告诉自己,今天的我,比昨天做得更好。”

实验不成功、轻度拖延症……这些问题也会让陈瑛陷入沮丧。面对这些困难,她会及时调整心态,减少内耗,主动向前辈学习如何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合理规划每一天的任务。遇到技术难题,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做好笔记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案。她说,“要允许自己试错,从失败中复盘,让经历变成宝藏。”聚沙成塔,事必有成。很快,陈瑛收获了专业第三的好成绩,并拿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项。

“原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

陈瑛深知,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殿堂,更是锻炼能力、拓展视野的舞台。大一寒假,她决定加入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队伍。她说,“第一次项目汇报时,攥着讲稿的手心全是汗,台下教授一个肯定的点头,让我激动得差点忘记了接下来要讲的话。”一步一个脚印,大学三年,她也从一个对科研一知半解的新生蜕变成了能够独当一面、承担国创项目的前辈学姐,并获得“互联网+”大赛上海市银奖。在学校支持下,陈瑛和团队在学院的组织和带领下,将大学生水处理竞赛的擂台从上海推广到长三角兄弟高校,并在东南大学拉开帷幕,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大学生水处理竞赛中来。活动结束后,参赛的学妹红着眼眶对她说,“我们做到了,原来真的能让上海的比赛在南京开花。”

“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力量。”大学期间,陈瑛累计参与管理服务超过100项创新项目,参与举办超过10场校内外特色活动,共计辐射近千人。

“陈老师,污水真的能变清水吗?”

“陈老师,污水真的能变清水吗?”课余时间,陈瑛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青年志愿者。她跟随学院学生会,深入中小学生开展水处理的科普讲座。从闵行的七宝中学到杨浦的新江湾城实验学校,她和同学们一起为超过100位小朋友带来了水处理的知识。在回答小朋友们问题的同时,“小陈老师”还会准备有趣的实验展示,鼓励小朋友们亲自动手操作,去体验实验的乐趣,让绿色环保的理念更触手可及。

迎新时举着反诈手册穿梭人群,海洋馆里为迷路游客指路......陈瑛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最让她难忘的还是别上“小叶子”工牌走进国家会展中心。“三年前我就很想成为一名小叶子,现在的我实现了。”在第七届进博会的志愿服务中,陈瑛不仅为参展嘉宾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更在忙碌的工作中体会到了自我价值。

“要相信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可以发光发亮。”陈瑛还是学院朋辈导师团的一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

“我们或许不是焦点,但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都可以勇敢追求。”陈瑛的青春故事,没有那么多天赋异禀,只有矢志不渝的坚持和执着,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勇于追梦、不懈努力,每一束微小的星光都能成为照亮自己和他人的光芒。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