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春市人民政府签约,深化校地多领域合作;应邀在多个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分享同济改革发展创新实践;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高博会展区,引人注目;赴知名高中调研,推进大中教育更加有效衔接……
5月23日,第63届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长春开幕,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同日举行。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带队赴长春出席高博会活动,副校长赵宪忠、校党委副书记刘润参加相关活动。

本届高博会以“融合·创新·引领: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聚焦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发展,吸引了全国千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800余家科技企业参与。
高博会开幕前,吉林省委书记黄强会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知名高校领导和两院院士代表等出席高博会的重要嘉宾,郑庆华参加了会见。
拓展校地合作,分享同济创新探索
5月23日上午,高博会开幕会上,首批校地战略合作项目签约。长春市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郑庆华等共同见证下,刘润代表学校签约。

根据协议,校地双方将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人才交流培养、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长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5月23日下午,在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主论坛上,郑庆华以《工程智能驱动学科转型发展》为题作专题报告,阐述了工程智能的同济方案。他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带动科研范式的革新,高校亟需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范式变革,推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跨界融合。当前,同济大学正以工程智能为突破口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

郑庆华指出,科学智能帮助认识世界,助力科学规律的发现、表征、描述、实验、验证,而工程智能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工程领域中设计、分析、优化和制造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更加强调实践的可行性、跨学科的集成性和可解释、可靠性。

郑庆华说,同济大学具有发展工程智能的学科特色优势,近期已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目的是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开拓新域新质、评价体系创新“四大创新”。
5月24日上午,郑庆华受邀在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平行论坛上,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实践与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包括新工科因何而来、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的同济实践两大部分。他指出,当前工科教育面临知识结构不适配未来需求、单一路径不适配融合创新、资源平台不适配原创突破三大问题,对此教育部适时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计划,推动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现有专业交叉融合、未来专业引领探索。

郑庆华表示,要正确认识、把握和利用好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趋势,早做早受益。新工科要更加重视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推动STEM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发展。新工科建设要紧紧围绕四大任务,即创建新专业、促进交叉融合、实现内涵转型、改革评测体系。他以同济大学在人工智能赋能工科新专业、新课程、新教材、新场景、新应用,赋能教、学、评、管、服以及围绕工程智能创办五大研究院等方面的工作为例,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建设的具体实践。
同济智慧闪耀论坛,同济成果亮相展览展区
5月24日下午,由同济大学承办的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标准引领的“双一流”建设平行论坛在长春举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郝彤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任增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瞿振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原党委书记姜治莹,高等教育领域专家、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高等学校相关负责人等200余人参加。

郝彤亮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聚焦标准引领的“双一流”建设,精准对标党中央的最新部署要求,彰显“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责任和担当。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的重大意义;要强化思想指引,准确把握“双一流”标准研制的“五对关系”;要突出协同联动,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双一流”标准研制的强大合力。希望以标准为引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水平整体提升,为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姜治莹在致辞中表示,高博会的盛况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集中缩影,站在教育强国建设全面提速的历史节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牢牢把握“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奋力书写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瞿振元作了题为《教育强国场域中“双一流”建设的定位与使命》的主旨报告。他表示,2025年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不断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提速”与“提标”;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外在贡献与内在品质,明确教育强国建设中“双一流”的定位;坚持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建设标准,加快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让“双一流”建设高校担当综合改革的领头雁。

赵宪忠作了题为《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赋能学科转型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他表示,学校推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强化基础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创办工程智能研究院、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研究、打造百门AI+新工科课程、改进评价体系、以“AI+”提升治理服务水平等九大举措,塑造学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应时代之变、应强国使命,同济大学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深化改革,志在世界一流,坚持追求卓越,努力打造“教育强国,同济有为”的新范式。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天津大学副校长李斌,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培养处处长王雪华,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艳宁,分别围绕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全球胜任力、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深化博士生教育高质量跃升改革、数智赋能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价等议题,先后作了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面向教育强国战略要求,重点围绕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研究,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国际高校重点建设计划研究等议题展开研讨,共同探索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径新范式。
在5月23日下午举行的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就业育人新范式与新生态平行论坛上,刘润作了题为《新时代教育强国视域下同济大学就业育人创新实践》的主旨发言,分享同济在就业育人领域的探索实践。他表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将就业育人深度融入思政育人体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形成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范式,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胜任力。同济大学通过三阶段四场域施策,发挥五个群体作用,为学生提供精准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其中,实施就业引导工程、开展“六营一奖”特色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利用AI技术赋能就业工作,提升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全力构建就业育人良好生态。

高博会期间,同济大学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展区,包括聚焦AI赋能的绿色智慧新能源智能无人农机、低空飞行器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及整机、航空级国产芳纶蜂窝纸及其大型客机应用关键技术、智能汽车底盘创新技术、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及配套工程建设总进度综合管控、多模态光声分子成像和肿瘤诊断系统、同济大学参与测试关键技术的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常导高速磁浮列车等。

赴东北师大附中调研,推动大中教育有效衔接
5月23日下午,郑庆华带队赴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东北师大附中”)调研,并就推动高中高校人才贯通培养开展深入交流,进一步深化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高质量衔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刘润及学校有关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

郑庆华以《工程智能引领 新域新质开拓——工程智能驱动学科转型发展》为题,为师生作报告,介绍了同济大学以五大研究院创建为契机,以工程智能为引领,推动学科转型、开拓新域新质的同济方案。他表示,同济大学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开拓新域新质、评价体系创新等系列举措,着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新高地。

报告会后,郑庆华一行与东北师大附中领导、教师及家长代表进行座谈交流。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徐海阳,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附中党委书记刘丽君,附中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利华,班主任、家长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座谈中,郑庆华充分肯定了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特色和育人成效,介绍了同济大学学科转型发展实践和育人成果,期待未来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索精准对接、协同育人新范式,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更加有效衔接,共同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郑庆华一行还参观了东北师大附中校史馆,了解附中的悠久历史、深厚底蕴和卓越育人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