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同济”号下水

来源:党委宣传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   时间:2025-01-20  浏览:

“5、4、3、2、1,剪缆!”随着红色幕布徐徐落下,“同济”二字赫然在目。1月18日,已完成主体建造的同济大学2000吨级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迎来“下水”这一重要节点,海洋科考教学保障船(以下简称“科考船”)下水暨命名仪式在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龙穴厂区船台举行。

这一科考船自2024年4月在广州开工建造以来,前期已完成船台阶段建造工作,下水后将转入舾装和试航阶段,计划于今年5月交付。建成后将用于同济大学海洋学科和其他单位的科学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务以及学生海上实习等需求,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涉海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装备保障。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致辞,并为科考船命名为“同济”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石振明等出席。

方守恩表示,船对于同济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济校徽上的核心图案是一条三人划桨的龙舟。科考船不仅是同济师生践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装备保障,也将成为传承弘扬同济精神、同济文化的重要载体。希望相关各方继续秉持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精神,按时推进工作计划,严把质量关,合力打造精品,确保科考船高标准交付使用。期待“同济”号承载海洋强国梦想,为同济海洋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启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中国船舶集团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兵代表承建方致欢迎辞,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所长卢晓晖代表设计方致辞,上海佳船工程监理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邱亮亮代表监理方致辞,共同表示,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精干力量,高质量组织完成后续工作任务,有力支持我国海洋事业发展。

参加下水暨命名仪式的还有来自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厦门大学、厦门国贸海运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武汉船舶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四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代表。

仪式结束后,领导和嘉宾还登船参观,了解科考船前期建造进展。

“同济”号科考船总长82米,型宽15米,型深6.9米,致力于打造一个移动智慧体、高性能实验室、节能绿色船舶。它适用于无限航区(冰区除外),具有全天候作业能力,可搭载作业型ROV(水下遥控机器人)、多台集装箱式船载实验室及多种类无人系统,具备移动观测节点和固定观测节点综合自组网功能,可满足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大气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任务,开展海底地形与地貌、底质与构造、海洋环境与生态的综合调查以及海洋调查装备试验等工作,亦可承担故障检测、维修、敷设及后冲埋、海底路由调查及扫测、风电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娄永琪教授主持了这一科考船的外观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设计团队希望将科考船设计成为一个“漂浮的创新社区”,其外观像一个时尚的现代建筑,船内则如同“社区”和“家”一般温馨。

在基于数字化的外形态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提取了“沉积”与“流动”的地质形态,通过层叠的上层建筑、流畅的曲线轮廓、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集成的空间布局,使其脱离一般船舶粗犷的工业属性,呈现出轻巧和高级的设计意向。上层建筑靠近船首的位置采用较大的倾角,呈现出飘逸和整体的流线形态,而从上建尾部平台配合舷梯呈现有节奏的空间落差,形成类似度假酒店的平台环境。

船内环境设计小组针对科研人员、船长、船员和专家等不同用户需求,全面考虑色彩、材料、使用习惯和灯光,量身定制居住空间,提升舒适度,同时融入了智能化设施。在船舱打造出用户的情感地图,不仅强化了各功能区的特色,也让用户在空间中感受到归属感。此外,通过科学的色彩组合,既增强了视觉效果,又让船内环境更显生机。(文/黄艾娇  图/周游、夏小健 等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