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满怀信心!”——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直博生王能银

来源:党委宣传部、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时间:2024-11-18  浏览:

“我们的产品顺利通过了噪声性能测试,达到低噪声运行的预期目标!”在一次重大装备的验收会上,王能银领衔学生团队研发的声衬大放异彩,降噪效果比国外同类型装备还要出色。一路过关斩将,这让王能银感到所有的汗水与努力都值得,更点燃了内心的斗志。

敢闯、会创,王能银是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直博生,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申请专利7项,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他说:“很多事情失败不是因为本身有多困难,而是畏惧和退缩,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满怀信心、勇于尝试。”

斩获金奖

今年10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以下简称“国创赛”)总决赛现场群星璀璨,结果公布,“新声科技——吸声降噪超结构领军者”项目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将金奖收入囊中。这是预料之中的结果,王能银比想象中要淡定许多,尽管决赛期间经历了意外掉入复活赛的小插曲,但他始终笃定项目能够开花结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充满信心。

项目围绕噪声问题,利用“超结构+超材料+AI”设计的方法,解决“看不见的杀手”,在重大装备中噪声过高会导致国产大飞机、发动机无法取得适航证,也会导致风洞中的测量设备失准。噪声同样是低空飞行器的痛点问题之一,“我们希望用降噪声衬解决这些噪声控制的共性问题。”

项目成功研发出具有低频宽带特性的超构表面吸声结构,能够利用更轻薄的结构实现更好的降噪效果,还有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加持产品研发速度变得更快。

信心来自于充分的准备,15位成员,历时半年,不下50轮打磨,大大小小的路演,从起初什么都想展示的“大杂烩”到重点清晰、通俗易懂的报告,在王能银的协调带领下,团队成员发挥各自所长,不断推翻前期形成的惯性,迎接挑战。

今年7月,项目便获得国创赛上海赛区亚军,如今斩获总决赛金奖,更成为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历史首次。

科研也很快乐

对王能银来说,过程其实比结果来得重要。在国创赛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比拿到金奖还珍贵。“大家都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在一起讨论关于创业的话题,很受益。”

在声学领域深耕,王能银的研究方向聚焦在声学超构表面降噪机理、非厄米物理系统等。科研离不开实验的反复验证、搭建模型、安装声衬产品、导入测量程序、戴上耳罩、全副武装,一遍一遍测量产品在高速气流下的降噪效果。

科研笔记

遇到与预期大相径庭的结果,就要抽丝剥茧,寻找各种原因。“可能会重头再来好几遍,这个过程是最折磨人的。”王能银说,这是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尽管前期比较痛苦,但真正沉浸进去了会感到快乐,“尤其在得到成果的时候,就觉得太棒了,是一种延迟性满足。”

从科研入门到真正解决问题,导师李勇教授给了他莫大的影响。平日里,李老师时常培养同学们的反直觉思维,把别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东西“变废为宝”。李老师还身体力行教导他们把研究方向与国家重大装备的迫切需求相结合,真正推动科研落地。

科研路上,王能银希望,“之后的国产大飞机,用的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先进降噪方案和降噪产品。”

运动的乐趣

进入大学以来,王能银一直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五年的坚持,他从100多斤增重到150斤,练成八块腹肌,妥妥的健身达人。

刚入校时,他便加入了学校攀岩队和学院篮球队。在攀岩中抵抗重力的感觉,让他逐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那时候爬得挺好的,攀岩给了我正向反馈,整个人都变得自信了起来。”

有了运动的磨砺,王能银度过了大学适应期,成绩也慢慢变好。如今,他仍会雷打不动一周锻炼三次去健身房、也去操场,做一些力量训练,保持健康的作息。“强壮的身体能支撑自己的心理变得强大一些。”

在同济园的八年时光一闪而过,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王能银感慨,刚从家乡西北小城来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是懵懂的状态,而现在成长为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放。“我现在的目标很明确,而且同济对我的培养能支撑我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是我最大的成长,有能力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

把想法一步步变成现实,目前,团队自主研发的声衬产品在某大型装备中得到了应用。国创赛落下帷幕,但创业之路才刚刚开始,王能银说:“我会更加努力推动新声声衬的产业化进程,做出更多原创成果。”(文/陈少颖)

 

 

联系我们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