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成立仪式暨2012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在一二九礼堂举行。正在北京出席全国院士大会的裴钢校长通过短信的方式,对设计与艺术学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设计与艺术学院融合同济大学在设计、艺术与传媒领域的学科优势,不断发展,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普及艺术领域的专业知识,陶冶全校学生的情操,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学院要积极参与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努力打造一所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设计、艺术与传媒的新学院。
常务副校长陈小龙、副校长董琦、校党委副书记李昕、副校长吴志强、校长助理吴广明,芬兰驻上海总领事Matti Heimonen、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Michael Heinz、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Gonzalo Ortiz、瑞典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参赞Jonna.wibelius、瑞士驻上海领事馆副领事Flavia Schlegel、前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校长Yrjo sotamaa,上海桥中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正,校外联办、工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及设计与艺术学院400多位师生出席了成立仪式。

陈小龙在致辞中为学院的成立以及毕业生们送上了美好的祝愿。他向同学们解释了学校大礼堂、一二九礼堂的两幅壁画的主题与寓意。这两幅画出自设计与艺术学院于澎老师之手,前一幅“今岁又逢大酉年”象征着学校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每年都是丰收年;后一幅“离离原上草”象征着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预示着学校的发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他希望设计与艺术学院将来为校园文化画上更美的图画,希望同学们为学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积淀做出更多的贡献。
仪式上,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吴志强为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创始人、设计与艺术学院顾问院长Yrjo sotamaa,学院国际专家咨询委员,学院国际专家咨询委员、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会会员Jan Stael von Holstein颁发了聘书。
2011年8月23日,学校决定成立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设计创意学院、传播与艺术学院、电影学院、音乐系划归设计与艺术学院。
设计与艺术学院的整体结构按照二级学院和三级学院的管理架构进行设计,下设设计创意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时,还设立了三大协同中心,即教学协同中心、科研协同中心、行政协同中心。新学院以研究组合团队、以课程作为任务团体、以国际接轨带动各团队学术动力,建设设计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学院。
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于2009年5月,其前身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学院下设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设计基础、传达设计、数字设计、时尚设计、设计管理史论、包容性设计、交互设计、特效设计等十个专业方向。设计创意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复合型教授导师,还聘请了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克拉尼、库卡波罗,以及芬兰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大学校长索特玛、米兰理工大学西比克教授、巴塞尔设计学院布鲁克纳教授等国际知名的设计大师和业界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学院拥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一流设计院校保持深层的合作与交流。同济大学设计专业从2007年起连续3次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全球最佳设计学院之一,是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核心成员。并于2011年被确定为同济大学试点学院,将以全新的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艺术与传媒学院由原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电影学院、音乐系组成,下设影视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表演艺术、艺术基础、艺术史论、新闻传播等七个学科团队,并制定了“皇冠计划”,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开设表演辅修课程。学院紧随当代艺术新的发展趋势,着力探索实践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向,逐渐形成较为新颖和富有特色的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模式,并在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和国际教研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在设计与艺术学院大平台背景下,设计创意学院和艺术与传媒学院进一步实现了资源同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近一年来,新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走上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设计与艺术是相互交融的,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而艺术本身也包含着设计与创新。